高分网 > 高考 > 高考辅导 >

又是一年高考季散文3篇

时间: 如英2 高考辅导

  又到一年高考季,你会想到什么呢?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又是一年高考季散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又是一年高考季散文:又是一年高考季

  所谓“学而优则仕”,中国人把读书当作博取功名的一条重要途径。谚云:“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是一件苦差使。是苦就得熬,熬得住焚膏继晷、刺股悬梁的十年寒窗。熬得住一周一小考,一月一中考,一学期一大考,和名目繁多的各类统考、会考。一直要熬到“一考定终身的”高考结束,这苦才算告一段落。

  高考是一件举国关注的大事,特别是开考那几天,一切都得为考试让路。考点附近的建筑工地停止作业;车辆经过考区,禁止鸣笛;考生凭准考证可以免费乘坐公交,遇有特殊情况,车子还可以就近停车,甚至直接把考生送到考场。的哥的姐们义务接送考生,110鸣着警笛护送误点考生赶考。供电车在考点附近时刻待命、医院在考点设急救站、警察为考生站岗。省、市乃至国家领导人视察考场,乃是公事。行政服务是那样的人性化和细致入微;人与人之间显出前所未有的理解、宽容;社会文明若能永远这样,该有多好。

  高考是难得的商机。考生住的都是宾馆标准客房,吃的是酒店套餐。这对处于淡季的餐饮业者来说,无疑是一针兴奋剂。高考结束,是考生的休息季,无论考得好与不好,这紧绷了的弦,都得松一松。此时的考生就是家庭的皇帝,可以向父母提出任何要求。旅游度假乃至出国,只要条件许可,家长一般都不会拒绝。如果榜上有名,更是特大喜讯。饭店老板早就想到了了,什么状元宴、庆功宴、谢师宴、同窗宴……“总有一款适合你”!

  开学前则要置办行装,服装行头是小的。手机、相机、电脑三大件,少则三五千,多则上万。家长即便是砸锅卖铁也要满足孩子心愿。商家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大赚一笔的机会。

  中学生的皇帝时代随着高考结束逐渐远去,若是名落孙山,要么复读,要么待业。无论哪一种,身上的光环都会陡然失色。如果有幸踏进高等学府大门,混一张文凭便成了唯一的“奋斗”目标。不过这不是难事,只要踏进校门,“文凭总归会有的”!但就业就难说了,企业老总都是势利眼,如果你手里捏的只是一张普通大学文凭,昔日的“天之骄子”就得像乞丐一样,徘徊在各个招聘摊位前,恭恭敬敬地递上自己的简历,等待那冷峻的白眼。即使手里攥有名牌大学,乃至硕士、博士文凭,也不一定就具备和招聘单位讨价还价的资本。就如相声里说的那样,如今天上掉下一块馅饼,就可能砸中一大堆博士。中国高校虽多,但除了豪华的校舍,在世界上没有竞争力。港、台的一些高校,也比我们的清华、北大吃香。这就难怪现在的中学生都热衷于出国留学了,中国的教育制度其实是在为他人作嫁衣。

  人才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谁能留住人才,谁就能主宰世界。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推行“人才强国战略”。在2010年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要在2020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其实,早在2008年,我们就启动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不过我们花大价钱引进的人才,大部分都是中国“海归”,他们原本就是从国内流出去的。

  说句不敢恭维的话,我们的大学办得不好。我们办学重量不重质。一些专科学校,乃至中专,只是换了一块牌子,一夜之间就都变成了学院、大学。所谓的“北约”“华约”自主招生,实际上是在掐尖和互拆墙脚。家长们千辛万苦地把孩子送进大学,为的是能让他们学有所成,将来可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得一个立足之地。我们的大学能够满足这个要求吗?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留不住人,才不得不花大价钱把流出去的人再请回来。所以说:与其花钱引进人才,不如设法留住人才!

  又是一年高考季散文:又是一年高考季

  周末开始下雨,下了一整天,我也在家闷了一整天。今天下午天空开始放晴,可还是时而阴云密布,变幻无常,但雨总算是停了下来,我再也按捺不住想出去走走。

  这个周末也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日,想想去年此日我正陪儿子高考。去年天气特别热,儿子在考场里面考,我在考场外面烤,那种情形又浮现在眼前,于是我背起相机又来到通辽实验中学考点。

  今年不象往年,考场外面少了花花绿绿的帐篷,没有了商家的宣传摊位。但远远望过去,马路边和墙根下依旧是焦虑的家长们。学校门前的大街已被交通管制,左右各有两排“爱心出租”免费为考生服务,这也成为了通辽乃至全国的优良传统。而平时街道两侧的人行道上排满了私家车,说明人们的生活真是日新月异。

  如果向上追溯,高考制度应该起源隋朝。隋炀帝名声不太好,但他创造了很多丰功传绩,科举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它影响了千年并还将长期影响下去。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的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意为可以进受爵禄)。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因此也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样的诗句。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唐循隋制,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唐太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而当今高考中的作文唯独把诗歌剔出之外。到了宋代,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虽然名额增加了,但也有屡试不弟之人,考到七老八十类似于范进中举者仍不在少数。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创新先例。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到了明清科举也进入了鼎盛时期。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的场所称为贡院,考期一般定在秋季,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者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人们也称他为唐解元。会试就是全国举人到京师会试,考期一般在春季,也称春闱。会试考中称贡士,俗称出贡,第一名称会元。殿试,顾名思义是在皇宫大殿里举行的考试。全国的贡士们齐聚皇宫大殿广场上,由皇帝亲自出题并担任监考,参加殿试的人均不落榜,只排名次。殿试结束后,次日为读卷也就是判卷,再次日放榜,由此可见古人的工作效率。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弟,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中国最后一名状元叫刘春霖,据说光绪三十年大旱,老佛爷在点状元时看到春霖这个名字,希望能带点甘霖来,就点了他的一甲第一名(家长给孩子起名也是很重要地)。不过能考到殿试说明他还有一定才学,当年李春霖可是天津卫第一个金榜题名的状元。次年,也就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我边走边拍,家长们有父母级的,也有爷爷奶奶辈儿的,人们神情各异,有的三五成群凑一起谈论,有的单独坐在马路牙子上看招生广告,也有伸着脖子向学校里面张望……有两位电视台的记者扛着摄像机在家长堆里采访,也顺便采访了我,让我说说家长此时的感受,对学生有什么期待。我说我是上届家长,特别理解此时家长和学生的心情,十几年的辛苦只为一朝金榜题名,对学生对家长都是生活中的大事,而尤其对学生来说,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高考不是结束,而是人生的重要起跑线,这个起跑线位置不同,人生的轨迹就不同。我去年跟儿子说过,高考是独木桥,而通向成功的路不止这一条。有的人通过了独木桥走向成功,有的人涉水而过一样走向成功。有的人虽然通过了独木桥,但过了桥就迷了路。因此,我们千万要记住,要把目标定位在成功,而不是走哪条路。

  今年高考与往年不同的就是增加了安保措施,学校大门右侧是武警荷枪实弹,右侧是特警威风凛凛。可能与今年以来发生的多起暴恐事件有关吧,蒙古人很少参与暴恐活动,今天的武警和特警成了考点的一道风景,尤其在特警队伍中有两位女特警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人们纷纷拿起手机上前拍照,战士们也显得很友善,庄严肃穆的脸上不时露出浅浅的微笑。

  我穿梭在家长们中间,发现身边有一位女士显得特别焦急,原来她是一位高三班主任。考试结束时间还没到,她就挤在人群的最前端,显得比家长还焦急。很快就到了考试结束时间,只见考生们如出笼的小鸟一般,飞出校园,扑进家长的怀抱,也有几位考生扑进了班主任的怀抱,我急忙按下快门记下了这个喜悦的时刻。家长们领着自家的宝贝们散去了,也有几位考生跑去与特警战士合影,我拍下了这些孩子们纯洁而甜美的笑容……

  又是一年高考季散文:又是一年高考季

  “时间过得真快”——每次开篇,我都想避开此类语言。时间从不等人,使得人类一直在它屁股后追赶。累得够呛,嘴上就省点唠叨吧。然而越想逃避就越绕不开。随着寒来暑往,学校里一茬茬的孩子在交替,大门外一拨拨的家长来了又去。虽然门前的牌坊“永远”如斯,它在此笑看风云,也已两百多年。

  平静表象下的暗潮涌动,并不是我独特的发现。随着高考脚步的迫近,大门前家长们的话题渐次向“高考”靠拢;学校周边的生活气氛,开始悄悄紧致。高考的神圣与重大,令高考季比春夏秋冬对人们的意义更加切定。

  女儿的表现也越发不比往常,她仿佛是受到了时间的追赶。那天放晚学,见面就说:“高三今天毕业典礼了。下次,就轮到我们罗”。又一拨孩子即将毕业,高二的孩子进入倒计时,女儿的紧迫感越来越明显。时隔一个星期,她又汇报说:“今天高三拍毕业照了,各种嗨,那场面……”未尽之言,好像有感动、感慨、更有惊慌。毕业典礼和毕业照,是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性明显,让人没法不警觉。当这拨孩子高考走了,大家伙自然会把注意力投放给高二的孩子。高二的她,已然不轻松。然而压力是神奇的,我明显感到,她正逐步把身心投进应试状态,积极寻找学习上的不足。紧锣密鼓,时不我待。生活中,她语调越来越平和、态度越发谦虚低调,行动也干净利索起来。

  那个自由散漫、懵懂悠游的家伙不见了;那份现实很憔悴、理想很丰满的不着边际也不知跑去了哪里。积极、沉稳、有担当的状态是迅速成长的见证。让人相信,“高考”已经在发挥效用,而成绩只是副产品。去年此时“要当学姐了”的快意,已经成为历史。如今的“学姐”二字,早已不是个头高、表情酷、作派老道甚至受人景仰的意思。更多意味着榜样、表率之类的责任。高考之后,有更多“后浪”跟进,前浪是不能死在沙滩上的。学姐唯有把心思收回到自身,唯有发奋、向前冲。对虚名的不经意,她反而更有“学姐”的模样。

  高考的前夜,为高考腾地儿休假在家的女儿,突然矫情地说:“明天就要高考了,我好紧张啊”,又赶忙掩饰:“我只是预演一下”。是啊,又是一年高考季,但今年的感觉特别复杂,看似与自己无关,却又非常相关,牵扯着神经呢。

  高考的牵扯面是没有边界的,控制着全社会的情绪。各界的关注点年年翻新,关心渠道也越来越多。从考期营养、作息调整到交通让路、小区禁声,还有情绪控制、赴试备要和应试攻略,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备受争议的人才选拔,深深地影响着大家伙的行动和思维。考生和他们的家人,更是一种解放战争的状态,临战一搏,期待着战后的大好前程、休养生息。而高二的孩子则从此摩拳擦掌、枕戈待旦,以期练就一身武艺,应对沙场点兵。

  高考两天,女儿的情绪时不时回到这个主题。说“回到”,是因为她多次表示要回避这个话题,想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然而越想“不在意”,越深受牵累。不请自来的紧张情绪,让这365天后的应试主角、高考的后备军,自动自发地站到队伍的前列。高考的战线上,多了一个熟悉又稚嫩的身影。这对于陪读家长,也是一种精神考验。

  下一个高考季,脚步声声声逼近。戴着镣铐跳舞,痛并兴奋着,我们进入不寻常的一年。

29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