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考 > 高考辅导 >

 高考历史:如何解答材料类选择题

时间: 燕妮2 高考辅导

  历史选择题是一种知识含量大、能力含量丰、测试效果客观公正、可信度高的理想的标准化考试题型.按题干的定向要求,历史选择题大致可分为识记型、因果型、比较型、程度型、否定型、组合型、材料型等七类.了解每一类题型的特点,总结每一类题型的解题方法是提高解题能力所必须的.本文主要就同学们普遍感到棘手的、易出错的材料类选择题的特点、解题方法举例予以分析说明.

  材料类选择题是从问答题中的论证题发展过来的,这类题型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中提出历史结论或以一段材料作为论点,要求考生在备选项中选出与之相符合的论据或结论。其中题干中所展现的内容多是教材中未出现的结论,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二是在题干中列出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

  高考历史:材料类选择题的解法

  一、材料是解题关键,需要读懂

  1.题干选项均材料。当题干和选项都是材料的时候,很显然,材料不读无法做题,材料不读懂无法做对题。然而,整个题目都是材料的时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的时候,一般我们都会因为看不懂很烦躁而很长时间不能进入正题。所以当遇到这类情况,我们要镇定自如,要坚信麻烦不代表难,难也不是针对我一个,我不会别人也未必会。这样自我宽心可以让我们耐心读题,从而理清题目,快速准确解答。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例题】司马迁说:“(齐)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修善政”的具体措施是

  A.“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B.兴修水利,开河凿渠

  C.“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 D.“尊王攘夷”,扩充势力

  【分析】“修善政”是一个谓宾短语,它的主语是“(齐)桓公”。它是因,“会盟,称伯”是果,很显然这里的“会盟”是葵丘会盟。这些有效信息的获取需要平时有扎实的基本功。所以我们平时学习和复习的时候,要多问问自己“何人何时做何事,为何做此事,此事后果影响又如何”;要经常在心里默念或在纸上默写,把历史事件线索搞清楚,无论试题考查的有多细我们都能应付自如。只有具备这些“平时功”,考试时才不会怯场,才能迅速准确将材料与所学知识联系结合。这些都不是“临时抱佛脚”能解决的。考试的第一窍门就是夯实基础。

  2.仅是题干有材料。一般来说,“题眼”来自题干。如果题干主体就是材料,那么不言而喻,“题眼”就在材料中,所以读懂题干材料的显性和隐性信息非常必要。显性信息自然一读便可得,至于隐性信息,顾名思义则需要我们的“火眼金睛”去深挖发掘。如何练就我们的“火眼金睛”?除了认真审题和具有扎实基础,还需要的就是抓住细节、反复揣摩。

  【例题】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在谴责英法联军罪行时写到:“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抢劫,一个放火……”这里的“夏宫”是指

  A.乾清宫 B.天安门 C.圆明园 D.颐和园

  【分析】此题是一道高考模拟题,没有任何难度,实际上考查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知识点。抓住“英法联军”、“抢劫”、“放火”便可选出C。但是有的学生在检查时反复思考又改为D。原来这些学生考虑过多,把简单的题目复杂化,把“夏宫”联系到Summer Palace(颐和园)。因为Summer Palace从表面意思直译就是“夏宫”,所以导致很多学生误选D。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有的问题多想反而想复杂想错。所以我们在高考考场上,要以书本知识为据,不要去“奇思妙想”,要尊重第一感觉,只有在十分有把握的情况下才能该答案,否则不可轻易去改。大多数同学的教训是一改就错。

  3.仅是选项有材料。四个选项之一就是题目的正确答案,所以当选项是材料的时候,我们必须把四个选项认真读懂,然后联系题干要求再作答。这类题目不可偷懒只去读部分选项进行排除,非材料类的选择题之所以可以运用简单排除法,是由于其文字理解难度小,有的叙述错误明显。而材料类选项本身材料就难懂,孰对孰错就更难分辨,模棱两可下是不可以使用排除法的。

  【例题】下列言论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①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②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⑤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分析】此题属于组合材料题,四个选项,五个小材料。题干是要求体现民本思想,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民本”思想,然后要去依次理解五句文言文的意思,试题便可迎刃而解。①③⑤都强调了“民”的重要性,言下之意就是要以民为重、以民为本。

  二、材料是解题辅助,无需太懂

  高考是多种能力的考查,为了体现出区分度,命题者也可谓“煞费苦心”。增加一些文言材料到选择题一方面增加了试题难度,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试题内容给考生设了一个“障眼法”。换句话说,有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形式上看是在考查学生文言理解能力和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实际上考的就是简单的书本知识。即使文言内容看不懂,只要基础知识牢固,题目照样可以轻松解决。不过,这些材料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可以起到解题辅助作用,让考生更顺利的解题。

  【例题】(07·全国Ⅱ)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经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虚。”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分析】只要联系课本知识回忆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便可选出答案D,无需读懂那一大串文言文。但是有时候怕命题人“不按套路出牌”,所以对材料的适当理解可以检验让自己更确信。材料中的观点是顾炎武批驳明末知识分子不切合实际的学风,即“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他主张“经世致用”。“明心见性”是宋明理学的主张。由此选择D,我们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更“心安理得”。

  三、材料是混淆视听,无需读懂

  现在似乎是一个“包装时代”,试题也越来越注重包装追赶时代潮流。诚然,试题进行一定的包装改造,可以将考过的试题翻来覆去,也可以使整份试卷视觉感受不错。然而,有时也会成为考生答题的负担和干扰。所以我们考生不要畏惧纸老虎,再烦的题目、再难的题目都是由简单容易的题目组合改造而来。题目考的方式在变,但是知识点是不变的。

  通过以上讲解相信你对解答选择题的方法已经心领神会,下面让你小试牛刀,大显身手!

  1.(07·全国Ⅰ)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2.(09·江苏)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3.(08·全国Ⅰ)一位在华美国人士在评论近代中国一部著作时说:“它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产生的一部成果。我们认为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驱散中国统治者和学究们的愚昧无知,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的唯──个国家。”该著作的作者是

  A.姚莹 B.徐继畬 C.郑观应 D.严复

  4.(09·安徽)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5.(09·上海)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为。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我。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① B. ② C.③ D.④

  【练习答案】 1.C 2.C 3.B 4.C 5.D

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