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考 > 高考答案 >

2022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

时间: 美琪 高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2022·河南许昌·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如今生活在知识社会或信息社会中,当代经济学家更倾向于用“知识经济”形容我们的时代,其以知识制品向社会生产急速扩张为特征。当前,知识的开放从科学共同体的开放扩展到了更为广阔的公众的知识共享,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在知识共享中如何保证公正的知识分布。

知识共享强调的是知识在不同个体之间的传递,知识传递的前提是寻找可靠的知识来源;而日常生活中知识传递的方式是听者的非推论的感知活动,这就要求在知识传递中听者对说者作出即时性的、自发的可信度判断。大多数情况下,听者无法肯定说者所传递知识的真假,只能倾向于依赖说者的社会身份。由此,知识传递过程中往往涉及种种不公平现象,比如听者以自身所无法察觉的偏见无意间忽视或否定社会边缘群体所要表达的真实想法。这就产生了认知非正义的问题。那么,要消除知识共享中的认知非正义,需要说者和听者都具有某种认知德性:说者准确地传递知识、真诚地分享知识,听者消除身份偏见。但由于认知非正义的根源是不平等权力的结构以及该结构所产生的系统性偏见,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可以实现的德性很有限,消弭这些不正义不仅需要更多有德性的说者和听者,还需要一个公正的社会基本认知结构。

知识共享也是一项集体认知活动,可以广泛共享的知识往往是某种公共知识,而公共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依赖于社会基本认知结构,在哲学层面,这类似于基切尔所构造的“公共知识系统”。基切尔提出:“公共知识是我们所知的总和,是我们先辈集体努力的结果,也是人类的一项主要成就,它包含了所有已经呈现在书本上的内容,并且在追求个人成就的时候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公共知识意味着一个社会的信息共享体,包括了社会和自然科学、艺术、文学等。只要有交流的通道,就有公共知识的信息传递,公共知识最简单的意义就在于共享信息。

在理想状态下,知识共享是在社会认知框架下所有人有公平机会获得其所需知识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认知结构以保证公正的知识分布。在现代社会,知识可以被生产和共享,知识的分配也应当纳入正义理论。因此,理想的知识共享建立在现代公共知识体系能够满足某种分配正义的理想制度设计之上,这种认知制度应当保证:社会中每个个体能够自由获取与自己生活计划相关的公共知识,获取知识的机会平等,具备理解和评估知识的能力。

必须承认,以上所描绘的知识共享的理想状态正在被各种新兴技术部分地实现。互联网所造就的知识网络化似乎提供了一个新“公共知识系统”的雏形:知识的网络化颠覆了传统的知识载体,使知识的拥有者成为容纳了所有人及其思想以及把他们与外界相连的网;知识的网络化也构造起一个巨大的公共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中,公众通过搜索和链接“无需许可”地获取任何需要的网络化的知识,并且可以将他们所挖掘的意义和价值反馈网络。公共知识的共享是与生产同步进行的,机器学习和脑机接口技术催生了全新的公共知识生产和共享方式,而机器与机器之间以及人与机器之间的知识共享成为“公共知识系统” 将面临的新困难。因此,新兴技术增进了公共知识的丰富性、公共性、易得性,但其仍处于一种加剧知识分布不公的趋势之下。

综上,知识共享的认知正义至少包含了个体层面上认知非正义的消除和集体层面上知识分配正义体系的构建两个维度。

(摘编自白惠仁《知识共享中的认知正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知识制品向社会生产急速扩张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共享的认知正义引人关注。

B.要消除知识共享中的认知非正义,构建一个公正的社会基本认知结构更为重要。

C.知识共享是集体认知活动,包含社会和自然科学、艺术等的公共知识可以广泛共享。

D.在知识的网络化构造的公共空间内,公众可以通过搜索和链接自由获取所需知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脉络清晰,提出问题后,主要围绕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两个维度展开论述。

B.第二段陈说观点时,使用“往往”“大多数情况下”等说法,体现了论证的严谨。

C.第三段引用基切尔的话,是为了论证公共知识最简单的意义就在于共享信息。

D.第五段从知识共享的部分实现和公共知识系统面临的新困难来论证,具有辩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传递中,若听者的判断只依赖说者的社会身份,常常会产生种种不公平现象。

B.只要能保证社会中每个个体都具备理解和评估知识的能力,就是理想的认知制度。

C.机器学习和脑机接口技术的诞生,使得公共知识的共享和生产同步进行成为可能。

D.新兴技术增进了公共知识的丰富性、公共性和易得性,达到了知识共享的理想状态。

【答案】

1.B

2.C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构建一个公正的社会基本认知结构更为重要”错误,结合“但由于认知非正义的根源是不平等权力的结构以及该结构所产生的系统性偏见,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可以实现的德性很有限,消弭这些不正义不仅需要更多有德性的说者和听者,还需要一个公正的社会基本认知结构”分析,原文无比较关系,不能推断出“更为重要”。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是为了论证公共知识最简单的意义就在于共享信息”错误,结合“知识共享也是一项集体认知活动,可以广泛共享的知识往往是某种公共知识,而公共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依赖于社会基本认知结构,在哲学层面,这类似于基切尔所构造的‘公共知识系统’”分析,应该是论证“公共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依赖于社会基本认知结构”。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只要……就……”错误。结合“理想的知识共享建立在现代公共知识体系能够满足某种分配正义的理想制度设计之上,这种认知制度应当保证:社会中每个个体能够自由获取与自己生活计划相关的公共知识,获取知识的机会平等,具备理解和评估知识的能力”分析,理想的认知制度需要保证社会中每个个体能够自由获取与自己生活计划相关的公共知识,获取知识的机会平等,具备理解和评估知识的能力。选项内容表述绝对化。

C.“使得公共知识的共享和生产同步进行成为可能”错误。原文为“机器与机器之间以及人与机器之间的知识共享成为‘公共知识系统’将面临的新困难”,是“面临新困难”,无法推断出“成为可能”。

D.“新兴技术增进了……达到了知识共享的理想状态”错误。结合“必须承认,以上所描绘的知识共享的理想状态正在被各种新兴技术部分地实现”分析,原文是“部分地实现”。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2022·安徽宣城·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酝酿已久的教育惩戒规则终于要出炉了。相较于一些地方的“办法”,即将出台的规则不仅法律位阶更高,其自身内容体系的逻辑性、层次性和科学性也相对完善。可以期待的是,不久的将来,随着规则落地生效,教师对学生的“惩戒权”有望由虚而实。有法可依、照章施罚,势必会大大降低教师的行为风险,也必将提高学校之于学生的权威性和引导力。

此前,但凡提及教师的惩戒权,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到底该以怎样的方式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直指关键,不绕圈子不套路,直接将惩戒手段一一列举出来;这无疑是最值得肯定的。

(摘编自然玉《教育惩戒规则来了,重建学校权威正当时》)

材料二:

教育惩戒,一端连着教师正常教育职责的履行,一端关乎学生的合法权益,必须依规而行。《规则》将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惩戒程度越高,对应的实施条件也越“苛刻”。如:一般惩戒,教师只要“根据学生违规违纪情形”,就可以采取点名批评、要求学生站立或者面壁反省等方式当场进行;而实施严重惩戒,必须事先“提请学校”。这种梯度化的惩戒措施和相应的实施权限、条件设置,体现的是对教育惩戒权的必要制衡,也是惩戒规则细化的应有之义。

《规则》还明确,教师发现学生携带、使用违规或者违法危险物品的,应当子以制止、暂扣并通知家长;情况严重的,应当报告学校。暂扣的违规物品应当在适当时候交还学生家长。这一点,之于教师和校方随意处置学生用品的现象,如一些学校当众砸毁学生手机等用品的做法,应该是一种明确的纠偏。这也是对教育惩戒边界的一种针对性框定。

(摘编自《新京报》社论《细化规则明确边界,让教育惩戒科学有度》)

材料三:

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惩戒权的实施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为教师撑腰,更需要家长群体的理解与配合,后者对于教师惩戒权能否真正落地至关重要。近年来,一系列“校闹”事件中,肇事者都是一个或一群不明事理的家长,孩子一旦在学校被惩戒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进校大闹,甚至诉诸上级教育部门和其他渠道,打压涉事教师,让许多本来有心管教的教师为之寒心,索性对孩子成长中的不良倾向和问题不闻不问,惩戒遂成为空谈。即使在一些已经探索出台教师惩戒权规则的地方,由于对家长群体的观念转变存在顾虑,大部分教师也不敢使用这一法定权利,导致相关法规“空转”。

在独生子女与两孩家庭为主体的当下社会,家长对儿童的过度呵护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放弃惩戒无异于害了孩子。作为家长,应该对教师惩戒权的回归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一方面,家长要关注孩子身心状态,摒弃教育应由学校“承包”的心理,孩子的良好教育应当是家校共育相辅相成的结果;另一方面,家长要转变“捧在手心舍不得惩罚”的心态,放心把戒尺交给老师,赋予老师更多信任,发生矛盾通过正当渠道表达诉求。

(摘编自郭艳慧《教师惩戒权“回归”,关键在于家长群体转变观念》)

4.下列对“教育惩戒”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的惩戒权可以随着即将出台的规则得到落实,教师可以直接使用规则上列举的惩戒手段,做到有法可依、照章施罚。

B.教育惩戒权有必要受到制衡,惩戒规则越细化越好;惩戒程度越高,对应的实施条件也越“苛刻”,这是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的需要。

C.教育惩戒边界应该有针对性的框定,比如把学生使用的违规物品如手机当众砸毁,这是不对的,应当在适当时候交还学生家长。

D.教育惩戒权的实施,只要得到家长群体的理解与配合,就能够真正落地。作为家长,应该对教师惩戒权的回归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将出台的教育惩戒规则比起一些地方之前制定的类似文件,更具权威性,法律位阶更高,内容更有逻辑性、层次性和科学性。

B.教育惩戒规则的出台,让教师的惩戒权落到实处,可以大大降低教师的行为风险,也一定能提高学校教育学生的权威性和引导力。

C.教育惩戒规则出台前,“校闹”事件让许多教师对学生不敢管不愿管,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惩戒权在这之前的法律上处于空白。

D.家长过度呵护孩子虽可理解,但放弃惩戒无异于害了孩子;应该对教师惩戒权的回归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赋予老师更多信任。

6.以上三则材料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作简要概括。

【答案】

4.D

5.C

6.材料一侧重议论教育惩戒规则对于落实教师对学生的“惩戒权”和重建学校权威的意义;材料二侧重议论教育惩戒要细化规则明确边界,让教育惩戒合理有度;材料三从家长的角度,侧重议论教师惩戒权“回归”,关键在于家长群体转变观念。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只要得到家长群体的理解与配合,就能够真正落地”表述过于绝对。从材料三第一段“教育惩戒权的实施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为教师撑腰,更需要家长群体的理解与配合”可知,得到家长群体的理解与配合是教育惩戒权落地的条件之一,而非唯一条件。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惩戒权在这之前的法律上处于空白”说法错误。从材料三第一段“孩子一旦在学校被惩戒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进校大闹,甚至诉诸上级教育部门和其他渠道,打压涉事教师,让许多本来有心管教的教师为之寒心”可知,“校闹”事件让许多教师对学生不敢管不愿管的原因是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进校大闹,甚至诉诸上级教育部门和其他渠道,打压涉事教师。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通过阅读本文的三则材料,从材料一中“可以期待的是,不久的将来,随着规则落地生效,教师对学生的‘惩戒权’有望由虚而实。有法可依、照章施罚,势必会大大降低教师的行为风险,也必将提高学校之于学生的权威性和引导力”可知,材料一侧重议论教育惩戒规则对于落实教师对学生的“惩戒权”和重建学校权威的意义。

从材料二“《规则》将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惩戒程度越高,对应的实施条件也越‘苛刻’”“这种梯度化的惩戒措施和相应的实施权限、条件设置,体现的是对教育惩戒权的必要制衡,也是惩戒规则细化的应有之义”“之于教师和校方随意处置学生用品的现象,如一些学校当众砸毁学生手机等用品的做法,应该是一种明确的纠偏”等内容,材料二侧重议论教育惩戒要细化规则明确边界,让教育惩戒合理有度。

而在材料三中,“教育惩戒权的实施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为教师撑腰,更需要家长群体的理解与配合,后者对于教师惩戒权能否真正落地至关重要”“作为家长,应该对教师惩戒权的回归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等内容可知,材料三从家长的角度,侧重议论教师惩戒权“回归”,关键在于家长群体转变观念。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20--·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二 鬼 子

余显斌

那年,谢家少爷谢式南回来了。谢式南回来的时候,不再是当年长衫飘飘自分头,穿着西服。

谢式南说,自己去日本学习去了。

他生气了,也会学着日本话骂人——八格牙路。

大家暗地都狠很地骂,来了一个二鬼子。

所谓的二鬼子,是针对鬼子而言。此时的鬼子,已经占据了我居住的耒阳县城,整日里瞪着血红的眼睛,如狼一般。一次,小鬼子将一个四岁的女孩扔到空中,用刺刀承接着,女孩哇的一声,叫花子王三从街上走过,一个日本兵打靶,眼睛一眯,啪的一声,叫花子王三一声惨叫,倒在地上,死了。小鬼子还相互翘着大拇指,连连“吆西”着。

大家说,这哪里是人啊?简直是披着人皮的畜生啊。

大家都恨着小鬼子,可有一个人却不,他不但不恨,还和小鬼子亲热着呢。没事的时候,就将鬼子少佐木村请到家,好吃好喝招待着。这人,就是谢式南谢少爷。因此,大家对他也恨得咬牙切齿。

更让大家痛恨的是,谢式南竟然利用和木村的关系,在街上开起了一个烟馆。烟馆,知道不?就是吸大烟的地方。

谢大少爷没事的时候,就在街上溜达,见了年轻人,就拉着手呼兄唤弟的,拉进自己的烟馆,不干别的,竟然双双对卧在烟榻上,吞云吐雾,抽起大烟来。吸大烟有瘾,去了一次,就想去第二次,然后是第三次,第四次……。

街上年轻人,一个个上了瘾。一旦瘾发,就流着口水打着哈欠,无精打采的。

一次,木村去了,见一群年轻人凑在一起,就眨巴着眼睛,问:“什么的干活?”谢式南嘿嘿笑着,得意地告诉他:“为皇军消除祸患。”

木村不解,望着他。谢式南说:“这些人表面上对皇军恭敬,谁敢说他们内心不恨着皇军。”木村听了,轻轻点头。可是,他不明白谢大少爷这样做,咋的就是为了皇军。谢式南笑嘻嘻将嘴凑近木村耳边道:“我让他们一个个吸大烟上瘾,没了力气,风一吹都能倒,还能和皇军作对吗?”

木村睁大眼睛,接着翘起拇指:“谢君,你的大大的聪明,皇军大大的朋友。”

谢式南听了,高兴得嘎嘎大笑,笑着笑着,突然停住,告诉木村:“吸食鸦片的人越来越多,鸦片已经没了,自己准备卖一些家具,再出去一趟,购买一些鸦片回来,这样,会让更多的人吸食鸦片。至于收入嘛,将来二一添作五,自己一半,皇军一半,也算自己的一点心意。”

木村看看房内的人,点点头。谢式南说:“可是,路上检查太严啊。”

木村摸摸下巴,告诉他,自己到时开张条子,就说谢式南替自己购买军用物资,免于检查。谢式南听了道:“真的?那可太好了。”说着,连连打躬,腰险些弯成了一个大虾米。第二天,他开始变卖家具。几天后,他带着几个人,吆喝着几辆马车走了,一直走向山那边。再回来的时候,车上用雨席盖着,油纸棉布包裹着,绑得严严实实的。刚进街道,几个巡视的小鬼子经过,带头的少尉大喊一声:“什么的干活?”

谢式南告诉他:“出去拉货。”

少尉向一个小鬼子示意,让去检查。

谢式南忙挡着,告诉他:“这是秘密东西,一旦露馅儿,一切都完了。”

少尉火了,用枪指着谢式南。正在这时,闻信赶来的木村大吼一声。“八嘎,谢君的物品,不许检查。”

少尉听了,无奈退下。大车一辆接一辆进了院子,车上的东西被抬进仓库。谢式南得意一笑,对木村道:“再过一段时间,所有年轻人都会加入进来的。”

木村拍着谢式南的肩,很是满意。

那天,是八月十五。八月十五,多好的日子,喝酒,吃月饼,赏月多有诗意啊。谢式南也附庸风雅,办了几桌酒席,请来木村,请来少尉,还有其他鬼子军官。

开席前,木村还特意带着部下,去了隔壁烟馆,看见里面一群年轻人正在吞云吐雾一百多人啊。

木村再次哈哈大笑,大概看少尉有些不解,就侧过嘴,将谢式南的打算告诉了少尉。少尉连连“吆西”着,给谢式南鞠躬,深为那次鲁莽行为致歉。

然后,一群人大笑,回到客厅,开始喝酒。

一坛坛酒搬上来,拍开封泥,香气扑鼻,一个个小鬼子喝得东倒西歪,找不着北了。谢式南这时站起来,拿一碗酒对木村道:“今天是喜庆的日子,少佐要多喝啊。”说完一碗酒全泼在木村脸上。木村一愣,哇哇大叫。门帘一掀,一群人从外面扑进来,一杆杆枪对准了小鬼子。

进来的人,是那些吸毒的年轻人,不过,这会儿他们不再无精打采,而是如猛虎一般。

当天,我居住的耒阳县抗日游击队成立,后院货物被打开,不是毒品,是一杆杆长短枪。至于毒品嘛,多年后,这些战士笑着说,是红薯粉做成的,黑乎乎的,很像鸦片。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叙写谢式南抗日的故事,欲扬先抑,先以大量笔墨描述其“二鬼子”的嘴脸,最后情节反转,结构颇具匠心,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B.小说长于铺垫,如写耒阳百姓对谢式南之恨,一恨其衣着、言行等有“二鬼子”作派,二恨其跟鬼子“亲热”,三恨其开鸦片烟馆,祸害青年。

C.小说篇幅精短,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不仅主人公谢式南呼之欲出,就连着墨不多的鬼子少尉暴虐、唯命是从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D.小说中“连连打躬,腰险些弯成了一个大虾米”,活画出谢式南奴颜婢膝之态;“木村一愣,哇哇大叫”,细节传神,凸显其意外、震怒。

8.小说叙事视角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说说这样安排叙事视角的好处。

9.小说以“二鬼子”为标题别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7.A

8.特点:小说绝大多数篇幅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事,也有两处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叙事。

好处: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作者聚焦于谢式南以“媚日”的假象从事抗日活动,第三人称使叙述者和人物有了一定的距离,便于客观展现谢式南的形象;第一人称叙述是从故事的参与者角度进行的叙述,小说两处提到“我居住的来阳县”,即是使用第一人称来叙事,使得谢式南机智、独特的抗日行为有了一种“即视感”,更加真实可信。

9.①从情节安排看,小说围绕“二鬼子”谢式南的言行展开故事情节。标题“二鬼子”是小说行文的线索,同时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从人物刻画看,小说前面大部分篇幅表现的是主人公谢式南丧失民族气节、献媚鬼子的汉奸嘴脸,为后文其形象反转做铺垫。③从主旨揭示看,以“二鬼子”为题表明群众对汉奸的蔑视与痛恨。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A.“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错误。小说的情节安排有特色,“结构颇具匠心”是对的,但这并没有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小说表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对于日本鬼子的痛恨和对抗日英雄的歌颂,主题非常明确而集中,并不是多元化的。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事视角和作用的能力。

从文中来看,小说绝大多数篇幅是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事,而“此时的鬼子,已经占据了我居住的来阳县城……”“我居住的耒阳县抗日游击队成立……”这两处是第一人称的角度叙事。所以文中既有第三人称,也有第一人称。

好处: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属于全知视角。从文中来看,作者聚焦于谢式南以“媚日”的假象从事抗日活动,较全面的展示他各方面的“媚日”丑相,如他和木村的对话,这些可以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受的约束;而且第三人称是站在旁观者角度来叙事,这就使叙述者和人物有了一定的距离,利于展示人物不同时间、地点同时发生的各种事,便于展开情节,便于客观展现谢式南的形象。

第一人称是从故事的参与者角度进行的叙述,小说两处提到“我居住的来阳县”,即是使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我”是“有限视角”,这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谢式南机智、独特的抗日行为有了一种“即视感”,更加真实可信。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这类试题一般从情节、形象以及主题角度分析。

从情节安排看,小说开头写“二鬼子”谢式南从日本留学归来,后来又如何做汉奸献媚日本人毒害中国人,最后反转带领青年抗日……。可见标题“二鬼子”是小说行文的线索,小说围绕“二鬼子”谢式南的所作所为展开故事情节。同时“二鬼子”这一题目引人思考:“二鬼子”是谁?做了什么事?这就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从人物刻画看,小说前面大部分篇幅表现的是主人公谢式南的言行:学着日本话骂人——八格牙路……没事的时候,就将鬼子少佐木村请到家,好吃好喝招待着……谢式南竟然利用和木村的关系,在街上开起了一个烟馆;嘿嘿笑着,得意地告诉他:“为皇军消除祸患;谢式南笑嘻嘻将嘴凑近木村耳边道:“我让他们一个个吸大烟上瘾,没了力气,风一吹都能倒,还能和皇军作对吗……这一系列的描写,生动刻画了谢式南丧失民族气节、献媚鬼子的汉奸嘴脸,而最后才发现,前面的抑其实是为了后面的扬,为后文其形象反转做铺垫。

从主旨揭示看,“二鬼子”是和“日本鬼子”对应的,他们和日本鬼子一样是没有人性的,而且是丧失民族气节、没有人格、没有尊严的“鬼子”,以“二鬼子”为题表明群众对汉奸的蔑视与痛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2022·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吕维祺,字介孺,新安人。维祺举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兖州推官,擢吏部主事,更历四司。光宗崩,皇长子未践阼,内侍导幸小南城。维祺谒见慈庆宫,言梓宫在殡,乘舆不得轻动,乃止。开封建魏忠贤生祠,遗书士大夫戒勿预。忠贤毁天下书院,维祺立芝泉讲会,祀伊洛七贤。

崇祯三年,擢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设会计簿,钩考隐没侵欺,及积逋不输,各数十百万;大者弹奏,小者捕治。立法严督屯课,仓庾渐充。条上六议曰稽出入以杜侵渔增比较以完积案设本科以重题覆时会计以核支收定差序以杜营私禁差假以修职业。帝称善,即行之。

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清冒伍八千余名。请申饬江防,凤陵单外为忧,弗省。八年正月,贼犯江北,遣参将薛邦臣防全椒,赵世臣戍浦口。世臣溃走,南京震动,凤阳亦旋告陷。大计拾遗,言官复劾他事,遂除名。时维祺父孔学避贼洛阳,维祺乃归留洛,立伊洛会,及门二百余人。著《孝经本义》成,上之。

十二年,洛阳大饥。维祺劝福王常洵散财饷士,以振人心,王不省。乃尽出私廪,设局振济。事闻,复官。然饥民多从贼者,河南贼复大炽。无何,李自成大举来攻,维祺分守洛阳北城。夜半,城陷。贼有识维祺者曰:“子非振饥吕尚书乎?我能活尔,尔可以间去。”维祺弗应,贼拥维祺去。时福王常洵匿民舍中,贼迹而执之,遇维祺于道。维祺反接,望见王,呼曰:“王,纲常至重。等死耳,毋屈膝于贼!”王瞠不语。见贼渠于周公庙,按其项使跪,不屈,延颈就刃而死。时十四年之正月某日也。维祺年五十有五,赠太子少保,祭葬,荫子如制。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条上六议/曰稽出入以杜侵渔/增比较以完积案/设本科以重题覆/时会计以核支收/定差序以杜营私/禁差假以修职业

B.条上六议/曰/稽出入以杜侵渔/增比较以完积/案设本科以重题覆/时会计以核支收/定差序以杜营私禁/差假以修职业

C.条上六议/曰/稽出入以杜侵渔/增比较以完积/案设本科以重题覆/时会计以核/支收定差序以杜营私/禁差假以修职业

D.条上六议/曰/稽出入以杜侵渔/增比较以完积案/设本科以重题覆/时会计以核/支收定差序以杜营私禁/差假以修职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来比喻,由此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

B.践阼,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作阶。也指皇上即位登基。

C.梓宫,中国古代帝王、皇后用梓木制做的棺材。后世也指已死而未入葬的皇帝灵柩。

D.户部,掌管全国户口、赋税、财政、土地、水利等事务的官署名,长官为户部尚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维祺屡担要职,享有哀荣。他考中了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先后在吏部、户部、兵部等部门任职,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少保。

B.吕维祺富有远见,一心为民。洛阳发生饥荒时,他劝福王分钱财给将士们,但福王不听。他便拿出自己全部的粮食,设立机构赈灾救民。

C.吕维祺督管严格,政绩卓著。他在兵部任职时,协助谋划机密要务,清理冒充军籍的士兵,严格督管屯田和课税,请求整治长江防线。

D.吕维祺视死如归,慷慨赴死。洛阳被攻陷,贼寇中有认识吕维祺的人想要救他离开,但他不答应,最后死在贼寇首领的刀下。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设会计簿,钩考隐没侵欺,及积逋不输,各数十百万:大者弹奏,小者捕治。

(2)“王,纲常至重。等死耳,毋屈膝于贼!”王瞠不语。

【答案】

10.A

11.D

12.C

13.(1)(吕维祺)设立会计账簿,考核查出被隐没侵吞(的财物),及常年拖欠不交(的赋税),各有数十百万;严重的弹劾上奏,轻微的就逮捕治罪。

(2) “福王,三纲五常最重要。同样是死,不要向贼寇屈膝!”福王瞪着眼睛不说话。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吕维祺)分条上凑了六条建议,说嵇查财政收支来杜绝侵吞牟利,加强核查来交清积年拖欠的钱粮,设立专职科室来加强品题审查,经常计算账目来核算收支情况,确定等级来杜绝结党营私,禁止驻外官员请假来专心职务。

“稽出入以杜侵渔”“增比较以完积案”“设本科以重题覆”“时会计以核支收”“定差序以杜营私”“禁差假以修职业”正是“条上六议”的六条建议,六个句子字数相等,句式相似,可以根据这一点排除BCD。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水利事务是由工部掌管的,而非户部。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在兵部任职时……严格督管屯田和课税”错,“严格督管屯田和课税”是他在户部任职时的做法。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钩考”,探求考核;“积逋”,常年拖欠;“弹奏”,弹劾上奏。

(2)关键词:“等死”,同样是死;“瞠”,瞪着眼睛;“毋屈膝于贼”,状语后置句,不要向贼寇屈膝。

参考译文:

吕维祺,字介孺,是新安人。吕维祺考中了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被授予兖州推官之职,(之后)升任吏部主事,又历任四个部门的职位。光宗驾崩,皇长子尚未登基,宦官引导着(皇长子)驾临小南城。吕维祺在慈庆宫拜见(皇长子),说先皇的棺材还未下葬,车驾不能轻易移动,(皇长子)于是停止了行动。开封建立魏忠贤的生祠,(吕维祺)给士大夫写信,告诫(他们)不要参与。魏忠贤毁掉天下的书院,吕维祺设立芝泉讲会,祭祀伊、洛七贤。

崇祯三年,(吕维祺)升任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管粮食储备。(吕维祺)设立会计账簿,考核查出被隐没侵吞(的财物)及常年拖欠不交(的赋税),各有数十百万;严重的上奏弹劾,轻微的就逮捕治罪。(他)确立法度,严格督管屯田和课税,粮库逐渐充实。(吕维祺)分条上凑了六条建议,说嵇查财政收支来杜绝侵吞牟利,加强核查来交清积年拖欠的钱粮,设立专职科室来加强品题审查,经常计算账目来核算收支情况,确定等级来杜绝结党营私,禁止驻外官员请假来专心职务。皇上称赞,立即实行。

崇祯六年,(吕维祺)授任南京兵部尚书,协助谋划机密要务。清理八千多名冒充军籍的士兵。(他)请求整治长江防线,凤阳的皇陵单独暴露在长江以南令人忧虑,(皇上对此)不醒悟。八年正月,贼寇进犯长江北线,(朝廷)派遣参将薛邦臣防守全椒,赵世臣戍守浦口。赵世臣溃败逃走,南京震动,凤阳也很快宣告陷落。朝廷考察官吏政绩时别人指称(吕维祺)的过失,其他言官又弹劾了(他)别的事情,(吕维祺)于是被除名。当时,吕维祺的父亲吕孔学在洛阳躲避敌人,吕维祺于是回到洛阳留居,设立伊洛会,到(他)门下学习的有二百多人。(吕维祺)撰成《孝经本义》,献给朝廷。

十二年,洛阳发生大饥荒。吕维祺劝福王常洵分发一些钱财给将士们,来振奋民心,福王不醒悟。于是(吕维祺)拿出自己全部的粮食,设立机构赈灾救民。事情(被朝廷)听闻,(吕维祺)官复原职。但是饥民多有追随贼寇的,河南地区的贼寇再次大盛。不久,李自成大举进攻(洛阳),吕维祺被分配把守洛阳北城。夜半时分,(洛阳)城陷落。贼寇中有认识吕维祺的人说:“你不是救济饥民的吕尚书吗?我能让你活下来,你可以偷偷的离开。”吕维祺不答应,贼寇拥着吕维祺离开。当时福王常洵藏匿在百姓家中,贼寇追踪并抓住了他,在路上遇见了吕维祺。吕维祺被反绑着双手,望见了福王,呼喊道:“福王,三纲五常最重要。同样是死,不要向贼寇屈膝!”福王瞪着眼睛不说话。(吕维祺)在周公庙见到了贼寇的首领,(贼寇)按住吕维祺的脖子迫使他下跪,他不屈服,伸长脖子迎上刀刃而死去。当时是崇祯十四年正月的某一天。吕维祺享年五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少保,祭祀安葬,按制度荫庇(他的)孩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甘肃·靖远县第四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万里桥江上习射

陆游

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看射及春晴。

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

天上欃枪①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

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②他年下百城。

(注)①欃枪:梦星。古人认为彗星出现定有兵乱。②笴:箭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年春天,风和日丽,诗人坐在交椅上,遥看将士们射箭练兵,有感而发。

B.看到将士们箭无虚发,纷纷射中隐藏的野兔和狐狸,诗人难掩内心的喜悦。

C.诗中“春晴”“风和”等怡人景象,既是写实,也是诗人内心感受的映射。

D.这首诗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诸手法于一体,转接自然,酣畅淋漓。

15.世人评价,读陆游的诗往往有“昂扬之气”,请用这首诗加以佐证。

【答案】

14.B

15.①开篇写景,诗人从大处落墨,诗人将静的“坡陇”化成奔流的波涛,使阔大的境界成为全诗的背景,创造了气氛。阔大的境界,有“昂扬之气”。

②颔联描写见闻,颈联借以发论,强调出收复失地的宏愿。情感激昂,有“昂扬之气”。

③尾联诗人抒怀咏志,壮怀激烈,气势磅礴。这一豪壮的结语,使全诗的思想得到升华,精神为之一振,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显示了陆诗豪迈雄健的风格。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纷纷射中隐藏的野兔和狐狸”错误,诗中没有体现这一点。颈联意思是如此习武练兵,正可击退金人的侵犯,那些“草间狐兔”大可不必因此而惊慌。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和意境特点的能力。

该题围绕苏轼诗词“昂扬”的特点解析该首诗,因此要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将每一联能够表达苏轼豪迈之气的特点的诗句加以分析,进行准确分析。

开篇写景,诗人从大处落墨,说放眼望去,那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向东北倾流而下。“如涛”的比喻,让人联想到江水滔滔的画面;同时,诗人将静的“坡陇”化成奔流的波涛。阔大的境界,有“昂扬之气”。

第二联紧承“春晴”生发。春天风和日暖,角弓用的胶的粘力受到影响,所以弓的力量也有所减弱。但是,尽管“风和渐减雕弓力”,还是可以听到将士们射出的羽箭带着一声长啸,飞向旷野的远处。这两句诗一退一进,刻画出将士们认真演习,臂力不凡的形象。颈联是从颔联引出来的议论,意思是如此习武练兵,正可击退金人的侵犯,那些“草间狐兔”大可不必因此而惊慌。有这下一句作陪衬,更加强了上句的力量,更强调出收复失地的宏愿。情感激昂,有“昂扬之气”。

尾联宕开一笔,这两句诗实际上是诗人抒怀咏志。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谁也不能断定无作为。他年有遇,我也能像鲁仲连那样一箭下百城。壮怀激烈,气势磅礴。以豪壮之语结句,使全诗的思想得到升华,精神为之一振,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显示了陆诗豪迈雄健的风格。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2022·陕西宝鸡·一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不论身处何地都满怀忧国忧民的政治理想抱负。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比喻和对比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生命的渺小。

(3)李白在《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湍、瀑等多种意象飞快从眼前闪过,目不暇接,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

【答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蜉”“蝣”“渺”“粟”“湍”“豗”“砯”“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17-19题。

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俭朴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大的德行,是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环顾我们身边“舌尖上的浪费”现象虽然整体上有所 ,但一些地方餐饮现象仍然惊人, 的“消费主义”盛行,一些人陷入“挥霍浪费”“透支消费”的怪圈,( ),如果任由铺张浪费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成为在全社会 的不良之风,就有可能积习难改、积重难返。当此之时,我们有必要重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深刻意义,让更多人自省自励、引为镜鉴。

对于国家来说,提倡勤俭节约之风,要增强危机意识、赓续艰苦奋斗精神。今天,我们拥有的这份“家底”,是几代人 、拼搏奋斗才攒下的,决不能在挥霍浪费中白白断送。正如有人所指出的,“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没有任何权利浪费!”无论是因为针对宏伟的奋斗目标、复杂的内外环境,还是针对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都需要我们时刻葆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作风。“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只有节约每一粒粮食,节约每一点资源,聚沙成塔,我们才能拥有抵御风险的深厚底气、迎战困难的强大力量。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改善 斑驳陆离 漫延 风餐露宿

B.改观 斑驳陆离 蔓延 风餐露宿

C.改善 光怪陆离 漫延 筚路蓝缕

D.改观 光怪陆离 蔓延 筚路蓝缕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显然我们所需要、所弘扬的社会风尚与这大相径庭

B.这显然与我们所需要、所弘扬的社会风尚大相径庭

C.显然我们所弘扬、所需要的社会风尚与这大相径庭

D.这显然与我们所弘扬、所需要的社会风尚大相径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无论是面对宏伟的奋斗目标、复杂的内外环境,还是面对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

B.无论是因为面对宏伟的奋斗目标、复杂的内外环境,还是面对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

C.因为无论是针对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还是针对宏伟的奋斗目标、复杂的内外环境。

D.无论是因为针对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还是针对宏伟的奋斗目标、复杂的内外环境。

【答案】

17.D

18.B

19.C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改善:改变原有情况使好一些。改观:改变本来的看法、观感,改变原来的样子,出现新的面目。语境的对象是“现象”,应选择“改观”。

第二空,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光怪陆离:形容五光十色,形象奇异。语境形容不同的“消费主义”现象很奇异,选择“光怪陆离”。

第三空,漫延:指像水一样无孔不入,迅速渗透。蔓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延伸、扩展。语境形容浪费的不良之风四处扩展,选择“蔓延”。

第四空,风餐露宿:在风里吃 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辛苦。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语境形容先辈创业的艰难,选择“筚路蓝缕”。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衔接的能力。

语段前文强调俭朴是一种德行,指出俭朴的意义,后文用“但”转折,是为了说明“浪费现象”与“俭朴要求”相违背。因此,后文需要用“这”指代前文的浪费现象,据此排除AC;“需要”与“弘扬”是递进关系,应“需要”在前,据此排除D。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存在语序不当的语病:

第一处,“因为”解释原因,“无论是”“还是”是其中的两种情况,“无论是”应放在“因为”这一关联词后;

第二处,“宏伟的奋斗目标、复杂的内外环境”“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一个说现实国情,一个说未来环境,应颠倒位置。

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2022·新疆乌鲁木齐·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很多高血压患者认为,只要避免食用配料表上标注的高盐分食品, ① 。但实际上,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每天的摄盐量多大于10克,远远超过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健康成年人一天6克的摄入量。因此,只是避食明显的高盐分食品,并不能很好地帮助患者控制血压。研究进一步表明, ② 。反之,高钾、高钙饮食可能会降低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同时,已经切实形成的高血压病症,仅通过饮食控制是难以彻底好转的。因此患者单纯规避高盐食物远远不够, ③ 。有医生的专业指导,有药物的靶向疗效,可避免高血压病症加重,降低一系列重大疾病的发生风险。

想要稳定血压,作息还应规律,因为拥有高质量的睡眠也是维持血压稳定的重要保证。很多人有经常熬夜的坏习惯,长期睡眠质量不佳,更易引起血压波动。除此之外,稳定血压的关键还在于保持情绪的稳定,病人应该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尽量控制负面情绪,这样血压自然会稳定一些。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假设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答案】

20.①就能较好地控制血压 ②钾与钙摄入不足会使血压升高③还需积极就医与按时服药

21.示例:如果高血压患者能够规律作息,保证睡眠质量,同时能保持情绪稳定,那么血压就可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面的连词“只要”,所以和“只要”相搭配的词为“就”,因为高盐分食品对高血压患者不利,所以高血压患者认为避免食用配料表上标注的高盐分食品,就能够更好地控制血压,所以第一空可填“就能较好地控制血压”。

第二空,通过后文“反之,高钾、高钙饮食可能会降低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可知,钾和钙摄入的不足会引起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所以第二空可填“钾与钙摄入不足会使血压升高”。

第三空,根据前文“已经切实形成的高血压病症,仅通过饮食控制是难以彻底好转的”以及后文提到了医生的专业指导和药物的治疗,所以高血压患者仅仅靠饮食控制还不行,还要积极就医和按时服药,所以第三空可填“还需积极就医与按时服药”。

21.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以及选用句式的能力。

第二段主要是说规律的作息、高质量的睡眠和稳定的情绪对稳定血压的重要作用。在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句子间要包含假设关系,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为“如果……那么……”(假如……那么),而“作息规律,高质量的睡眠,稳定的情绪”是假设条件,“血压可能得到较好的控制”是结果,所以可概括为:如果(若)高血压患者能够规律作息,保证睡眠质量,同时能保持情绪稳定,那么血压就可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四、写作(60分)

22.(2022·黑龙江·牡丹江管理局高中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八佾》中有一段记载孔子和弟子宰我的文字: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大意是:哀公向宰我询问有关立社的事,宰我回答说:“夏朝用松树立社,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树,是想让百姓因此恐惧。”孔子听后说:“已做过的事不必再解释,已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说了,过去的事情就不必再去追究它的得失与责任了。”

孔子也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以孔子的言论为核心。审题的关键是抓住《论语·.八佾》中孔子对弟子做事后的评价,分析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同时也要注意第二段文字中引述的孔子有关言论,从中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能综合分析两段文字体现出的孔子对待人、事的态度和观念。

材料一主要是体现孔子对他人的态度,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弟子的做法是不赞成的,因为儒家提倡“仁政”,孔子对待人民一向仁爱,而宰我所说“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显然违背了儒家“仁”的思想,但对于弟子的错误,孔子没有立即去严加责难,而只是告诉他“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展现了他待人的宽厚、仁爱,也用善于原谅但不忘教诲的态度给弟子以警戒。材料二主要体现孔子对于个人的要求,孔子对于个人的修为,个人的进步,一直孜孜以求,不断反思,在反省中提升自己,他要求自己见到贤能的人要想着学习,见到不贤之人要反思自己。由此来看,考生可以围绕“对人”“对己”的要求进行立意。

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待人宜宽,求己要严”,接着列举历史上的相关事例进行论证,同时可以联系当下社会上“待人严,责己宽”的现象,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可以引用名言收束全篇,也可以回归材料,呼应开头。

立意:

1.待人以宽,求己以严,是真正修养的典范。

2.宽容别人,放下别人的过去,做人生的智者。

3.将理想追求付诸具体的生活实践。

4.润物无声、循循善诱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5.严以律己,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6.宽人与律己并不矛盾,把握好“宽”与“严”的尺度。

高三语文学习方法

一、计划周密,准备充分。进入复习后用较短的时间完成教材的梳理,然后进入两轮复习时间,用表格的方式列出进度表。一练、二练、三练之前都要完成各知识点的错题回顾训练,梳理并清理知识。

二、用好材料,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学大教育语文教研专家何教授指出,主要资料一定要靠自己编写,如语文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古诗文阅读与鉴赏(重点难点突破)、文言文的阅读指要、现代文的复习指要、应试作文规范指要等材料。这样,针对性强,效率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复习的信心。(教材中能够运用于写作的部分片段的解析)

三、立足课堂,提高效率。六环节复习课:准备材料,搜集信息;了解学生,明确目标;回顾整理,典题引用;互动交流,指点技巧;对应训练,反复校正;利用作业,提升能力。

四、有序训练,精细指导。有序训练,就是根据知识点、考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系统的训练,需要化整为零的就化整为零,需要集中突破的就不怕多用时间。再如针对学生作文中的问题,就强化按格有序的训练,从文体到篇章结构,到语言运用,一项一项过关。其中议论文最为重要,其次是议论性散文。

另外就是要注意一定是训练,提高学生应对考场作文的能力。对于不愿意写作文,不知道怎么写作文的学生,就给他一个写作的框架,把文无定法变成有法可依——链接发作文:确认话题的含义,延展话题的范围,寻找话题所涉及的各种关系,归纳整理,提笔成文。

高中语文复习方法

1、基础

基础特指前四道选择题基础没有什么捷径,就是背诵记忆四个字,谁记得熟谁就胜利。在我的身边,几乎每一个人都备有语文基础的整理本,很多同学的本子甚至是从高一就开始记录的。如果没有从高一、高二做起也没有关系,从现在做起,只需要一个小本子,两种颜色的笔,一种记录常考常见的(相信高三的大考和老师们常规出题都会反复出现这些),另一种是记下自己的整理。举个例子,像“相、像、象”三个字在词组里如何区分,这些都是老师不一定会讲,但需要自己整理的。想要刷题的同学,题目推荐龙门,够多够全,整理推荐五三,理由同上。

小结一:基础没有捷径,字音字形成语全靠记忆总结,病句总结模式,科技文多练手找感觉。

2、阅读理解

先说说古文吧。古文到后期应该争取的便是尽量不扣分。在后期我做了许多的古文,几乎每天一篇。但是我的做法却不是做题,而是看古文,勾出常见字,然后将两道选择题里面意思不知道的勾出来,将翻译里面的给分点勾出来,便可以了。没有必要认认真真全部做完,重要的是将不知道的积累摘抄下来,作为自己的。而看古文也是一样,每天多看一些,便有了古文的感觉,就像英语阅读一样,不一定每一篇都看得非常懂,但到后来做多了就有题感了。触类旁通,便是这个道理了。而归纳题,则需要大家在第一遍扫视的时候先看题干,带着目的去看文章,第一遍看得时候便将事件分类分段,这样就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啦。

古文说完便是诗词鉴赏了,到后来大家会发现,诗词鉴赏越复习做得越差,不过不用担心,因为大家都是这样,我们要争取的不过是能得到的分——术语、格式。老师说什么读诗读多了就读懂了,其实事实是读诗读多了自己的想法就多了,知道该向哪个方面YY。所以一个想说的就是,跟着老师学格式!一定要务必保证答案的格式向给分标答靠拢,术语准确,便有基础分了。

现代文和诗词鉴赏触类旁通,并且是拉分得分的重头,想说的更多的就是,在时间和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凡是你脑海中一闪而过的东西,能写下来都尽量写下来。相信很多时候大家对答案都会发现,本来你想到了,却觉得不可能或者不确定,便没有将答案写下来,最后便错过了失分了。现代文和诗词鉴赏还有想通的地方便是可以分类,比如让大家乡土的故乡类、城市乡村文明类等等,很多题都有母题,要善于总结。

至于语言应用,跟着老师走就可以了,这个很多是要看运气的,当然练习也很重要,但不是得分的重头,只要保持学校老师发的都认真做了总结了就好,很多时候你会发现那些题型是不会考的……

小结二:语文的刷题和数学的刷题不一样,有一种很玄妙地感觉在里面,但所谓语感和英语是一样的,只要多读多练必然有收获。

3、作文

语文里面最拉分的也是最重头的,也是我最拿手的,便是作文。准确来说,叫做考场作文。高一以来,我的作文基本在50以上,最后也大概稳在54、55的样子。

怎么写好考场作文,为何我一再强调这是考场作文而不是作文?因为考场作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因素——好标题,好开头,好结构,好结尾,好文笔,好材料,好书写。

同时具备这几个因素,必然高分,具备其中几个因素,保底没问题。下面我简单介绍以下这几个方面。

好标题,好开头,好结尾,都是吸引眼球的地方,也是为你的作文增分的地方。标题的建议是,或化用,或古风,或对称。这三点的原因在于,化用名言,作文里便可以反复使用强调那句名言,古风,便可以多使用那句诗句,对称的句子也是如此。强调便是印象深刻,印象深刻便是高分的敲门砖,当然,你别偏题。

好结构,非常的重要。如果没有写散文的把握,不如紧紧把握结构的美感。我的作文永远都是一个模式(虽然自己都有些唾弃),但是每次这样写基本分都不低,现在跟大家分享一下,觉得有用便可以借鉴下。标题,多古诗句化用。开头三个排比句,一个排比句一段,气势便出来了。再提一行,一句引用——“‘__曾说过__,因此__’”因此后面的__便一句话概括全文的观点。后面的小段落便采用关键句独立成段的模式,然后后面的每一个例子举完,都用一小句(三个例子格式相同)来稍稍总结,扣题,强调。最后结尾再反复强调,再引用一个句子来作为结尾。

这样的格式虽然有些固定,但是老师们会十分喜闻乐见的。

然后,好文笔好材料。没有文笔,单有格式,也只是一篇普通的作文。所谓文笔,便是画面感,意思很简单,别人能够通过你讲的例子,感受到一个画面,如同身临其境,这样就赢了。怎么样有画面呢?细节与修辞,决定一切。再说说材料,多写文学家,一定不会错。给大家在最后复习阶段推荐一些作文材料的书,在最后我基本把市面上能买到的作文材料书都看了一遍,把有用的材料剪贴下来,多看几遍,再强记了很多名言警句。丰富的材料让人觉得你博学,而名言警句,只要写出出处和准确的警句,会让你的作文增色不少。

再来说说好书写吧。我的书写一直不错,当然,一直指的是高二尤其是高三以后。简言之,两个月刷了田英章楷书、行书、行楷三本字帖,直接从小学生跨越到现在的水平。当然,字写得不好也没关系,我有个同学,字非常小学生,可是一笔一划,属于远远一扫便非常的清楚。我们不求每个人变成书法家,要做的便是一眼扫过去,无涂黑,字不用思考便认识即可。

最后再来说说,什么叫高分作文。读到之前的,也许你会觉得我不过是个功利地作文生产厂,可是事实是,我想说的是,想一想同样是有各种想法,作家能够用笔写出来,而我们却不能准确表达,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文笔来承担我们的思想。

可是我们不一定有一流的文笔,却能有最真诚的感情。

为什么同样是写李白,有的人及格分有的人高分?不是因为高分的人写李白有多好,而是因为那个高分的人,从李白身上提取了现在的特质,结合了自身的感情,表达了作为高中生从书本中得到了对现实的感悟和启迪。这样的文章,便脱离了“文章工厂”,成为了真正属于你的思想和文章。

我想这也正是类似于自由是在法律道德框架下的自由一样,所谓高分考场作文,是将自己的思想放在最合理的框架下,展示给老师,框架给予你高分的保证,思想才是一篇作文的灵魂。

只有真正做到这几点,才能得到真正的高分作文。

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