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必修五说课稿

时间: 如英2 高二语文

  高二语文必修五说课稿:

  一、教什么?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由于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因此,这篇文章事实上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现代文。能否学好这篇文章会影响到学生对整个高中阶段现代文的兴趣与认识。因此,让学生喜欢上这篇文章并初步掌握一些阅读现代文的方法就成为这一堂课的首要任务。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 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以望能够利通过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唤醒重构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意识,让这堂课成为一次成功的精神历程、一次成功意义探寻的过程。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虽然对文学作品有初步了解,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但对《荷塘月色》这样比较复杂的写景抒情散文接触不多,在理解作者感情和揣摩语言上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增进学生对朱自清先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四)说教学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

  2、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说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2、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二、怎么教?

  (一)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二)说学法

  本课设计力求转变单一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查阅资料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四、五自然段深入分析。

  第二课时深入理解感情,赏析第六自然段,理解《采莲赋》的作用。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先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显示配乐的荷塘景色,板书课题。)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采用这种方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这一部分大约需十五六分钟的时间。是这一堂课中占时较多的一部分。《荷塘月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设计这一步骤旨在通过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诵读,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巴金先生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3、仔细品读,把握感情

  请学生挑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段来读。在我设想中,学生选四、五自然段及《采莲赋》这一段的比较多。若有学生提到自己比较喜欢《采莲赋》这一段,我想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感情基调。设计几个问题:为什么喜欢这一段文字?它与全文的中心是否协调等等,引导学生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以《采莲赋》为切入口是因为(一)这一段文字比较绮丽,学生大都比较感兴趣;(二)理解《采莲赋》在本文中的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分歧比较大,以此为切入点既可激发学生兴趣,顺势导入对本课的理解,又能初步解决本课教学难点,一箭双雕。

  4、赏析语段,品味语言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请同学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精彩语段四、五、六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请喜欢第四自然段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宽松的氛围与教师的鼓励是学生能够大胆发言的催化剂,因此,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给以热烈的鼓励,并予以适当的点拨。学生的发言不可能尽善尽美,一味表扬鼓励而缺少点拨与指正,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挖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应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试预设以下几例: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很少用裙子来比喻叶子,这里裙子与叶子有什么相似之处吗?(引导学生注意“亭亭的舞女”这个修饰语,找出相似点,并学习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3)这里写的是月下的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

  (4)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5)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再随机使用。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叠句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这三方面赏析文章。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有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设计这些问题既是紧紧扣住课文揣摩语言,而且,问题本身也起一些示范作用,教给学生一些揣摩语言的方法。

  品读赏析第四自然段之后,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试着对第五自然段从语言、情感、描写角度这几个方面进行赏析。特别对于这一段中几个动词的使用如学生在论述中未触及,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二予以适当点拨。在这一环节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一教学步骤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学生活动与教师的示范提问突破本课重点,引导学生赏析文章,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而不仅仅只是“授之以鱼”。

  小结是本课必不可少。因此,在引导学生对文本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第一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四、五自然段。

  (2)完成课后习题二。

  (四)说板书:

  描绘荷塘月色奇景

  抒发对社会的不满和苦闷 意境美

  表达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表明高洁坚贞的志向和情操

  语言清新凝炼

  修辞和表现手法 艺术美

  比喻 拟人 通感 对比 烘托

  三、为什么这样教?

  1、由于《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美文就要美读,因此“读”是很必要的。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自读赏析,是整体感知全文最有效的过程,同时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朗读时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也是就不一样。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必要手段。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因此我注重学生的感官体验,注重学生的知识面扩展,先采用导引法、讲授法、朗读法;再采用阅读法、讨论法、质疑法,让学生学会搜集、筛选、整合、处理信息,增强能力;随后,选择讨论、对话、写作等活动(第二课时),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在感知、体验、应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3、本文写景抒情的散文,这类文章特点是阅读起来很优美,但讲起课来难度不小,甚至会“贬低”了文章,所以学习这类文章,我们应先着眼于文章内容,看他写了哪些物、景,这些物与景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去揣摩作家借此表达的情感。有的情感就在文字里,要找出这些语句来,看看这些情与景的关系;有的情感就比较含蓄,可从景的特点中去感受;有时还要认识作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经历等,“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

  4、以问促思是深层解读文本的重要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而,教师宜巧设疑问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资料: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朱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名作《荷塘月色》。(板书文题、作者)

  2.简介《荷塘月色》:

  朱自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荷塘月色》的?

  这篇作品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期,这时朱自清思想十分苦闷,他不满现实但又看不到出路,在中和主义思想影响下,他感到“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那里走》)。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后,更为人所瞩目。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呢?下面我们来欣赏这篇课文。

  3、全文框架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4、主题:荷塘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抒发的是作者对当时北平在军阀统治下白色恐怖现实的强烈不满和不知自己一心向往的自由民主到哪里去找的迷茫失望情绪。

  5、《西洲曲》在《荷塘月色》中作为引用的出现,是朱自清先生为了表达自己心境的一种媒介运用。《西洲曲》是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语文教学参考中所用的资料认为《荷塘月色》引用《西洲曲》里的句子是以“热”和“动”反衬“冷”和“静”是不恰当的。

  作者引用两首诗虽然一个表达爱的喜悦,一个表达爱的痛苦,但面对1927年的中国爱情都是空想,是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烦闷。作者用无论逃避到哪儿(北方和南方,理想和回忆),无论逃避多少次(文中已有四次)都是烦闷,从而表达出作者的理想并不存在,所谓的理想只是一种期盼,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中国试图像古人寄情山水式的逃避现实是不切实际的。《西洲曲》作为媒介表达了一种讯息: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是一个没有爱的时代,是一个灭绝爱的时代。 总之,《西洲曲》在《荷塘月色》中媒介的意义不是以“闹”“乐”反衬“静”,也不是想当然的“勾起了乡思”,而是作者运用这个媒介在传递时代的讯息,表达他对时代的不满,进一步阐释文首的“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

  以上是由小编分享的高二语文必修五说课稿全部内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帮助。

3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