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复习方法 >

2017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时间: 嘉欣2 复习方法

  2017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北京人用手使用工具劳动,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他们还把树枝砍成木棒。石器和木棒是人类最早的劳动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步,增强了他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生活很艰苦。这是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2)半坡遗址: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万年。

  ①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还种植白菜等,兼有饲养猪狗、渔猎等经济活动。

  ②已经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③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

  ④制作和使用陶器。

  ⑤半坡遗址反映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半坡人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3)河姆渡遗址:距今约七千年到五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水稻的国家。

  ②能建造房屋,建筑结构比较复杂,技术要求很高的干栏式房屋,过定居生活。

  ③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

  ④制作和使用陶器。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饮水比以前方便。

  ⑤河姆渡遗址反映了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4)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

  相同点:

  ①都位于大将大海流域;

  ②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③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④都已会建房;

  ⑤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

  不同点:

  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

  ②房屋的样式不同,半坡聚落房屋时半池穴式,河姆渡聚房屋时干栏式;

  ③种植物不同,半坡聚落种植粟,河姆渡聚落种植水稻。

  (5)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候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受到尊敬。这一时期,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没有贵贱贫富和阶级的差别。

  (6)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的意义: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的环境,扩大了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2.黄帝的传说: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始祖”。

  (1)尊黄帝为“人文始祖”的原因:我们尊黄帝为“人文始祖”是因为他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先河,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源头。

  (2)全球化时代中华儿女如何认识黄帝:今天,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正走向世界,黄帝则是中华民族进一步走向世界的精神旗帜,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中华儿女认同的文化标志。

  (3)大禹治水的方法: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

  3.夏朝建立和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夏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由禹于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东方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得到姜尚等人的辅佐,强大起来。前1046年,在牧野之战中,取得胜利。商纣自焚,商朝灭亡。武王伐纣,是我国古代的一次著名战争。商纣也是我国古代一位暴君,曾炮制“炮烙之刑”。

  4.西周分封制:周朝建立后,分封了大大小小71个小国,有鲁、齐、魏、晋、宋、燕等。这些小国的国君叫诸侯。

  (1)目的: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

  (3)诸侯的义务: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定期朝觐、纳贡和服役。

  (4)影响/意义/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巩固了统治,扩大了西周的影响,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5.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1)春秋争霸: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被称为“春秋五霸”。管仲改革,是齐桓首霸的基础,以“尊王攘夷”为号召,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晋楚城濮大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使得晋文公成为霸主。

  (2)战国七雄: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战争而得名。三家分晋(指赵、魏、韩三国)和田氏代齐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并立的局面。著名战例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其中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空前激烈,最为有名。

  (3)战国时期政治、外交政策:“合纵连横”

  ①合纵:齐、楚、燕、赵、魏、韩等六国之间联合抗秦,代表人物:魏国的公孙衍

  ②连横: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代表人物:秦国的张仪

  6.商鞅变法

  (1)目的: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在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其中比较彻底的。

  (2)主要内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实行变法)

  ①编制户口,加强刑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

  ②奖励生产。

  ③奖励军功。

  ④承认土地私有。

  ⑤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

  ⑥统一度量衡。

  (3)历史作用:(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经过商鞅变法,

  ①秦国废除了奴隶制,发展了封建经济,

  ②军队战斗力加强,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③为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影响/结果:商鞅变法体现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属于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5)对今天改革的启示:

  ①衡量改革是否成功不能以个人得失为标准,而应以改革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标准。所以,商鞅虽然被处死,但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还是成功的。

  ②在今天的改革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阻力,但是我们也应该像先人们一样,坚定改革的信念并推进改革的进程。

  ③个人的命运只有与国家民族的前途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个人自身价值。

  7、百家争鸣、都江堰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儒家:孔子-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的创始人,主要思想是“仁”、“礼”两个部分,提倡“为政从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①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②还主张不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主张环境保护)

  ③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反对一切战争。

  法家: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一书。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反对儒家的仁政,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

  兵家: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的杰出军事家孙武。他著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

  (2)都江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兴修了水利工程。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史最久的水利工程,它代表了我国两千多年前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8.秦兼并六国

  (1)背景:战国以来,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政治上的分裂阻碍了社会发展,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公元前260年,秦在长平大破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军队,坑杀赵军40万人,长平之战后,六国已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2)经过: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意义/影响、结果: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战争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9.陈胜吴广起义:

  (1)时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农民起义,攻下陈后,建立张楚政权。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2)原因:

  ①农民徭役、兵役负担十分沉重;

  ②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全年收成的三分之二以上;

  ③秦朝制定了严酷的刑法;(一人犯罪,亲戚、邻里也要被“族诛”、“连坐”)

  ④秦二世重用宦官赵高,统治更加残暴,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3)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6年,秦朝被刘邦领导的武装力量推翻了。

  10、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定都咸阳。废分封,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

  (1)政治: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意义: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2)经济:

  ①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②统一度量衡。

  (3)文化: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统一文字的意义:巩固了秦的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4)思想:“焚书坑儒”。危害:钳制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

  秦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1.汉武帝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国制度。

  (1)政治上:

  ①重视人才。汉武帝鼓励推荐人才,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

  ②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经济上:

  ①统一铸钱。取消地方的铸币权,改由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

  ②盐铁官营。取消地方的盐铁经营权,改由中央实行专卖。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

  (4)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郡国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孔子的儒家学说,从汉武帝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西汉经济繁荣,国力雄厚,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5)评价汉武帝:

  ①功: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雄才大略,开拓创新,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间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西汉王朝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②过:汉武帝晚年好大喜功,连年用兵,国力耗损。

  12.张骞通西域

  (1)西域地理位置: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西汉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凿井、开渠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的发展。

  (3)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4)张骞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忠于祖国,百折不挠,永不言败,开拓进取,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贪图安逸生活的精神,强烈的责任心,坚定的信念,吃苦耐劳的精神。

  (5)西汉对西域的统治: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这是西域各国(即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从此,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东汉与欧洲的交往: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罗马帝国)的使臣来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13.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西汉和西域沟通以后,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从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横穿欧亚陆上通道的“丝绸之路”。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2)丝绸之路的意义: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这条古代东西方交通要道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渠道。

  (3)海上丝绸之路:西汉商人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即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出发,沿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

  (4)评价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5)当今的新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贯通亚欧大陆的洲际铁路。)

  14.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已经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纸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了西汉前期的纸,上面绘有地图。

  东汉时,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作造纸原料。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

  纸的发明的意义:造纸术逐渐传到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传播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15.张仲景和华佗:

  (1)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当时连年战乱,疾病流行,为使人民解除病痛,挽救病人的生命,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写成了举世闻名的《伤寒杂病论》。这是我国第一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专著,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张仲景以其卓越的成就,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医圣”。

  (2)华佗:华佗是东汉末年的民间“神医”,他勤奋好学,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他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麻醉剂“麻沸散”做手术的外科医生,欧洲则是在华佗死后1700年才学会使用麻醉药的。他还创制了一套“五禽戏”,模仿虎、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姿态来锻炼人身体各部位的医疗体操,至今还有许多人学习它,受益良多。

  16.《史记》:秦汉时期,史学有很大发展。

  (1)作者:司马迁,是汉武帝时的史官。《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巨著。

  (2)主要内容:《史记》全书130篇,52万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

  (3)意义(历史定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史记》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7.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①在军阀混战中,曹操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

  ②他招贤纳士,重用人才;

  ③实行屯田,实力日益增强。(曹操屯田分“民屯”、“军屯”)

  (2)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在官渡大战。曹军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消灭刘备、孙权,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4)三国鼎立:公元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也称王(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或东吴,后定都建业(今南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注意:曹操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的。

  18.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①自然条件好,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

  ②北方人民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

  ③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

  ④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

  ①农业:a.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b.水稻栽培技术提高,稻米产量大幅度增加。c.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d.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水碓和水磨广泛应用。

  ②手工业:a.养蚕缫丝技术提高,丝织业水平提高并得到普及。b.冶铸水平很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冶铸作坊。

  ③商业:江南交通网形成,商业活跃,不少城市繁荣起来。

  (3)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意义: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江南地区的开发给我们的启示:今天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建设者要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具有不畏辛劳的奉献精神;青年学生需要发愤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

  19.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1)目的/原因: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

  (2)措施/内容:他要求鲜卑贵族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人通婚。

  (3)意义/作用/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4)评价北魏孝文帝: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

  (5)结果:从西晋末年开始,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各族人民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往来,各族差异逐渐模糊,北方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20.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作者:贾思勰生活在北魏和东魏时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

  (2)内容:《齐民要术》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以及畜牧、捕鱼、食品酿造和加工技术,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其中有许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

  (3)意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2017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隋朝大运河:

  ⑴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⑵范围: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

  ⑶时间:605年至610年,共分四段: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

  ⑷连接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

  ⑸地位: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⑹意义: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二、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首都:长安。

  三、贞观之治:

  ⑴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⑵主要内容: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②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④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⑤(P18),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⑶表现:政治比较清朝,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他的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四、女皇武则天:

  评价:武则天她本是唐高宗的皇后,逐渐掌握实权,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

  统治措施: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科举制度,选拔贤才政策。

  政绩:唐朝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

  五、开元盛世

  时间:唐玄宗统治前期

  原因(措施):⑴唐玄宗即位时,唐朝政局稳定;⑵任用贤相,励精为治⑶整顿吏治,亲自考核地方官员;⑷崇尚节俭,戒奢从简。

  经济繁荣表现:

  ⑴农业:①共修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③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④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⑤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构成曲辕犁;⑥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⑦人们积极抗旱,治理蝗灾,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了。

  ⑵手工业:①丝织品的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高超。

  ②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折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③唐朝的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含义: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秒为开元盛世。

  六、科举制度

  1、背景: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能做官,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到中央和地方任高官。

  2、诞生(隋朝):

  ⑴隋文帝开始使用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

  ⑵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3、完善(唐朝):在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时,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武则天时,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4、时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在清朝末年被废除。

  5、影响:

  ⑴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⑵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⑶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七、中外文化交流

  1、与日本: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是鉴真。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2、与古代印度:贞观时,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遣唐使: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八、建筑: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由隋朝李春设计,比欧洲早七百多年;大明宫含元殿。

  九、印刷术: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金刚经》(唐朝)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十、诗歌: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史”、“诗圣”。

  十一、书法: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家,“颜体”《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后人把柳书和颜书被称为“颜筋柳骨”。

  十二、绘画:

  阎立本(唐朝)《历代帝王像》《步辇图》,擅长人物画。

  吴道子(唐朝)《送子天王图》“画圣”“吴带当风”,开后世写意画先河。

  展子虔(隋朝)的《游春图》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山水卷轴画。

  十三、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宋代南方生产发展

  1、南方生产发展的原因:

  ⑴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

  ⑵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3、宋代南方生产发展的表现:

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制瓷业

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器;景德镇后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

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开封是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广州、泉州是大商港;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开始:唐朝中后期

  2、完成:南宋

  三、蒙古兴起的概况:

  ⑴铁木真(成吉思汗)逐渐统一蒙古。

  ⑵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四、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定国号为元。 首都:大都。建立者:元世祖忽必烈

  五、南宋的灭亡:

  1276年元灭南宋。 抗元将领:文天祥。

  六、元世祖的统治措施:

  ⑴重视农业:多次下令禁止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并开凿了两段新运河。

  ⑵开辟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到达直沽,再转运到大都。

  ⑶加强中外交往:意大利的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

  ⑷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七、元朝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⑴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

  ⑵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开始于元朝。

  ⑶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管理藏族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⑷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⑸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八、四大发明:

  ⑴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

  ⑵印刷术——11世纪中期,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⑶指南针——战国时期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叫司南,北宋中期出现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传到外国

  ⑷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广泛应用于军事,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九、文学艺术:

  ⑴文学:①词——宋朝文学的主要成就。

  杰出词人: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特点: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两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

  南宋辛弃疾,年轻时参加过抗金斗争,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

  ②元曲——由元杂剧和散曲组成,关汉卿《窦娥冤》

  ⑵绘画: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代最著名的画家——赵孟兆页,他的画属于“神品”。

  ⑶书法: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一、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1、明朝建立:

  时间:1368年 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 首都:南京

  2、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⑴改革行政机构,废除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设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⑵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⑷明成祖迁都北京,继续实行削藩政策。

  二、戚继光抗倭概况:

  ⑴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他们被称为倭寇。

  ⑵明朝派戚继光抗击倭寇,戚继光率戚家军开赴台州,九战九捷,荡平了浙江倭寇,后又同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平息东南沿海倭患。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三、清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强化:

  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⑵由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四、收复台湾:

  ⑴背景:明朝后期,荷兰侵占台湾。 ⑵时间:1662年

  ⑶结果: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五、雅克萨之战:

  ⑴原因: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实际上是入侵雅克萨和尼布楚)。

  ⑵结果:1689年中俄双方在尼布楚谈判,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境条约《尼布楚条约》。在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⑶性质: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⑷作用: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六、清朝加强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一)对西藏的管辖(措施)

  ⑴顺治封西藏佛教首领__五世为“__喇嘛”,康熙封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__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⑵1727年清朝(雍正帝)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二)对新疆的管辖(措施)

  乾隆粉碎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三)土尔扈特回归

  土尔扈特部落在渥巴锡的领导下于1771年回归祖国,得到乾隆帝的妥善安置。

  (四)对台湾的管辖

  1683年清军入台,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管辖台湾,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五)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清朝取得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遏制了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同时《尼布楚条约》的签定,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线。

  七、闭关锁国政策:

  ⑴表现:P118

  ⑵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自卫作用;但清政府闭关锁国,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和文化,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八、建筑:

  北京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秦长城:东起辽东,西至临洮],明成祖时修建了北京城,由宫城(又叫紫禁城)、皇城、京城(外)三部分组成。

  九、医学:

  李时珍《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学。

  十、农学:

  徐光启《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介绍了西方科学技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

  十一、宋应星:

  《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一部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书中还反映了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

  十二、文学:

  ⑴小说:四大名著

  ①罗贯中《三国演义》——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②施耐庵《水浒传》——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③吴承恩《西游记》——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④曹雪芹《红楼梦》——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⑵戏剧:①汤显祖《牡丹亭》;

  ②以徽居、汉调为基础在19世纪中期形成京剧。

  ⑶《永乐大典》:一部大型综合性类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看了2017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还看:

1.2017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2.2017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单元复习提纲

3.2017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4.2017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5.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人教版2017年

7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