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考 > 答题技巧 >

关于化学元素推断题的解题技巧

时间: 广达2 答题技巧

  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分享答题技巧,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掌握一定的技巧,便能事半功倍、得心应手!

  元素推断题解题技巧解析

  元素推断题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元素化合物知识于一身,具有综合性强、思维容量大的特点,是化学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近年来,随着高考命题“稳中有变”及“知识与能力考查并重”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考试题中元素推断题的灵活性和综合性也逐年增强。

  主要表现在:抽象程度提高,条件渗透交叉。题眼隐藏较深等。学生已很难寻找、利用、推导出题中的“题眼”。解答这些元素推断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熟练程度;不仅要求学生有由此及彼的逻辑思维,还要求学生有亦此亦彼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笔者在近年高三教学过程中,探索总结出以下三条解答当前元素推断题的解题技巧。

  一、直觉法

  所谓直觉,就是一种对问题直接的、下意识的、不经严密逻辑推理的思维。它可以跨越复杂的推理过程,直接得出最终的结论。但由于目前的教学过份强调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学生的思维存在某种定势,即只有当条理很清晰,因果关系很分明时,才敢确认结果,而缺乏自觉地去评价、去完善、去创造的欲望和能力。因此对于直觉这种非理性的、离散的思维形式常常感到无从下手难以驾驭。其实直觉是以对经验的共鸣和理解为依据的,来自于厚实而清晰的知识积累和丰富而熟练的思维经验。因此扭转学生思维形式上的某种定势,打破固有因果链,通过适当的方法训练引发学生的直觉思维,是实现思维突破的重要途径。

  例1(93年上海高考试题),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D同族,B、C同周期。A、B组成的化合物甲为气态,其中A、B的原子数之比为4∶1,由A、C组成的两种化合物乙、丙都是液态,乙中A、C原子数之比为1∶1,丙中A、C原子数之比为2∶1,由D、C组成的两种化合物丁和戊都是固体,丁中D、C原子数之比为1∶1,戊中D、C原子数之比为2∶1,写出下列分子式:甲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_,丁________,戊________。

  分析:此题如应用推理分析来确定各种物质,需逐一排除淘汰各种可能,过程相当繁杂,但根据中学化学知识的积累,原子个数比为4∶1的气态化合物很可能为甲烷。如凭此直觉推断甲为CH4,并以此假设进一步尝试分析,就会简便得多。若甲为CH4,则A为氢,B为碳,根据B、C同周期,结构A、C形成的化合物特点可判断C为氧,则乙为H2O2,丙为H2O。根据A、D同主族,结合D、C形成的化合物特点,可以推断D为钠,丁为Na2O2,戊为Na2O。

  由此例可见,广博深刻的知识积累、敏感冷静的思维品质是直觉产生的重要前提,但由于直觉产生的结论包含着假设、预测和经验,它所提供的只是一种可能的猜测,因此,只有当它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即通过对结论进行严格的逻辑论证和检验,才能弥补其自身的不足,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论证法

  无论是在科学发现中,还是在解题过程中,逻辑论证是人们从不同的假设中获取最合理答案的重要手段和环节,也是培养完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学生由于缺乏解答推断题的操作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元素推断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中,总有千头万绪,无从下手的感觉,于是答案往往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缺乏严密性和完整性。实际上,在一些背景复杂的元素推断题求解过程中,我们通过对题目背景的初步分析,得到的可能猜测不止一种,这时我们就可以运用论证法,将可能的假设一一代入原题,与题中的逻辑关系对照,若结论与原题条件相符,则为正确答案,反之,则结论有误。而不应随意筛选,盲目对答。

9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