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其它答案 >

病理生理学知识点总结(2)

时间: 炎婷2 其它答案

  三、休克

  1.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回心血量↓

  2.广泛出血使血容量↓

  3.心肌受累,心输出量↓

  4.激活纤溶系统,产生血管活性物质,舒张血管,管壁通透性增加,血管床容量↑

  四、贫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病人可发生一种特殊类型的溶血性贫血,其特征是: 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裂体细胞。

  裂体细胞产生机制:凝血反应的早期,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血流中的红细胞通过网孔时,滞留在上面,在血流冲击下发生破裂。

  二、心衰(heart failure)

  心功能不全 cardiac insufficiency: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心输出量不足→心功能不全。包括代偿阶段和失代偿阶段

  心力衰竭是心功能不全的失代偿阶段,是各种心脏病最终的共同的病理过程。

  病因:原发性心肌舒缩障碍;心脏负荷过度;心脏舒张活动受限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因心脏负荷过重、心肌细胞受损(原因),心肌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导致心输出量减少、静脉回流受阻(基础),使心输出血量不能满足组织细胞代谢需要(标志)而导致的以循环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或临床综合征。

  血液动力学的特点是: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缺血;血液回流障碍→体/肺V系统淤血

  心衰的诱因:主要通过使心肌耗氧增加或供氧供血减少而诱导心衰

  1、感染(尤其是呼吸道)2、心率失常3、水点失衡和酸碱紊乱(酸中毒引发心衰-高血钾)4、妊娠和分娩

  第一节 心衰发生的机制

  心肌正常舒缩必备条件:1. 心肌结构正常;2. 充足的能量供应;3. 协调的兴奋-收缩偶联,即钙离子运转正常。

  基本机制是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心肌舒缩性减弱(depressed myocardial contractility)

  1. 心肌细胞丧失和心肌结构改变-心肌细胞坏死,心肌细胞凋亡,肥大心肌收缩成分相对减少,心肌排列改变

  2. 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生成和利用障碍

  3. 兴奋-收缩偶联障碍(1)肌浆网摄取、贮存和释放Ca2+障碍(2) Ca2+内流障碍(3)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

  心脏舒张功能障碍-1、心脏主动舒张功能障碍 2、心室顺应性降低

  第二节 心衰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1、心脏的代偿

  1)心率加快意义:一定限度内提高心输出量(心肌耗氧量↑、冠状血流↓、心室充盈↓)

  2)心脏扩张意义:心肌收缩力↑,利于维持心输出量(心腔过度扩大,肌节初长度过长,粗细肌丝重叠减少,收缩力↓,耗氧量↑)

  心肌肥大慢性过程

  向心性肥大:心室长期压力负荷过度,收缩期室壁张力增加,肌节并联性增生,使心肌细胞增粗、室壁增厚,心腔无明显扩大

  离心性肥大:心室长期容量负荷过度,舒张期室壁张力增加,肌节串联性增生,心腔明显扩大

  意义:①心脏总的收缩力↑②降低室壁张力(心肌肥大的不平衡生长)

  2、心外代偿

  (1)血容量增加(慢性过程)意义:一定程度的回心血量和前负荷↑,利于维持心输出量和血压(过度则加重心肌负荷和耗氧量)

  (2)血流重分布意义:急性心衰时保证心、脑血供和维持血压(外周血管阻力↑,加重心肌负荷)

  (3)红细胞增多意义:增加血容量、改善缺氧(血容量过度增加及血液粘滞性增加可加重心肌负荷)

  (4)组织细胞利用氧能力增强意义:改善供氧不足带来的不利影响

  3、心肌重构(myocardial remodelling):心衰时,为适应心脏负荷的增加,心肌及心肌间质在细胞结构、功能、数量以遗传表型方面所出现的适应性、增生性变化。

  第三节 心衰时机体的主要机能代谢变化

  (一) 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1.心脏泵血功能降低: 心输出量(CO)减少、射血分数(EF)降低及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或容积)升高。

  2.V系统淤血、V压增高: 左心衰-肺淤血,水肿右心衰-体循环淤血,颈静脉怒张,淤血性肝硬化,心性水肿。

  3. 血液重新分布

  (二) 呼吸功能变化1.呼吸困难(dyspnea)-左心衰竭最早、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左心衰竭→左室舒张末期压力↑→肺静脉压↑→肺淤血、水肿,肺顺应性降低→各种形式的呼吸困难和肺水肿:

  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性哮喘。

  2. 急性肺水肿-肺毛细血管血压升高、通透性增加所致。

  三) 其他器官功能变化

  四)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心性水肿 代谢性酸中毒 低钠、低钾、低镁血症。

  三、呼衰

  1、呼吸衰竭:在海平面地区静息时吸入空气的条件下,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出现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mmHg。(呼吸衰竭是呼吸功能不全的严重阶段)

  respiratory faliure Is a syndrome in which the respiratory system fails to adequately oxygenate the venous blood with / without retention of carbon dioxide. It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a PaO2 value of less than 60 mmHg while breathing air or a PaCO2 of more than 50 mmHg.

  2、分型:根据PaCO2是否升高分为低氧血症型(Ⅰ型)和高碳酸血症型(Ⅱ型)

  第一节 呼衰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根据主要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通气性和换气性呼衰,而肺换气功能障碍又包括弥散障碍、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以及解剖分流增加。

  (一) 肺通气功能障碍

  1、 限制性通气不足(肺泡扩张受限):呼吸肌活动障碍;胸廓的顺应性降低;胸腔积液和气胸;肺的顺应性降低

  2、 阻塞性通气不足(气道狭窄或阻塞):

  3、 气道阻塞可分为两种类型:1中央性气道阻塞:阻塞在气管分支以上。阻塞若位于胸外,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若位于胸内,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 2外周气道阻塞:阻塞在气管分支以下。表现特点:呼气性呼吸困难

  3、PaCO2是反映总肺泡通气量变化的最佳指标

  4、通气功能障碍的血气变化特点:PaO2降低和PaCO2升高——引起高碳酸血症型(Ⅱ型)

  (二) 肺换气功能障碍

  1、 弥散障碍 主要原因:肺泡膜面积减少:肺泡膜厚度增加

  弥散障碍的血气变化特点:PaO2降低,而PaCO2不变或降低——引起低氧血症型(Ⅰ型),机制:CO2的弥散速率比O2快

  2、 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①部分肺泡通气不足功能性分流(functional shunt):部分肺泡通气减少,而血流未相应减少,甚至增加,使VA/Q显著降低,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动脉化便掺入动脉血内,类似动-静脉短路,又称为静脉血掺杂。

  ②部分肺泡血流不足:死腔样通气(dead space like ventilation):病变使部分肺泡血流减少,通气正常或增加,使VA/Q显著增高,患者血流少而通气多,肺泡通气不能充分被利用。

  血气变化特点:PaO2 和PaCO2均降低,而PaCO2与CaCO2正常或降低—低氧血症型(Ⅰ型)

  看了“病理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的还看了:

1.病理学知识总结

2.护理学基础知识

3.本科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4.医学微生物论文

5.本科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5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