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趣味语文知识及答案 > 病句练习题及答案 >

高考病句修改题型 常见复句语病专题解析

时间: 文桦2 病句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病句修改题型中常见复句语病类型简析:

  一、 因果复句——分句间意义缺乏紧密联系

  【练一练】

  1、下列两个复句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

  (1)、他小学毕业,就回乡参加生产,所以很能干,也吃得苦。

  (2)、我写这本小说,并不是要讲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所以我选择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让人们认识骨子里的北京人。

  二、递进复句——结构层次混乱

  递进关系体现在事物由小到大,意思由轻到重,认识由浅到深。

  【练一练】

  2、下列两个复句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如果不成立,如何修改。

  (3)、对认知奥秘的新认识,不但可能带来教育科学的革命,而且将开启信息技术新的变革。

  (4)、与会代表不仅见多识广,而且专业知识精湛,能得到他们的首肯,靠的不是溢美之辞而是材料、事实、理论和数据。

  三、关联词语配对错误。

  配对使用的关联词语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格式,不能随意搭配。请修改下面句子。

  (5)人们认为,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互相配合的团队协作技能。

  (6)不管当地气侯极端不利,探险队员终于胜利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7)尽管你的赠礼多么微薄,但在农民心上,却像千斤重的砝码。

  四、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

  关联词语在复句中有相对固定的位置。请修改下面句子。

  (8)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9)农民一方面向化肥厂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另一方面化肥厂积极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保证化肥的供应。

  多重复句结构层次的分析

  一、什么是多重复句

  句1:它不需要谁来施肥。

  句2:它既不需要谁来施,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句3:它既不需要谁来施,也不需要谁来灌溉,但它依然生机勃勃地向上向上。

  二、请划分下列复句的结构层次。

  1、我感到高兴,更感到激动,因为你成功了。

  2、纺线,不只在经济上保证了革命根据地的军民有衣穿, 不只使大家学会了一套生产劳动的本领,而且在思想上教育了大家。

  3、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

  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高考语文敬谦辞误用专题练习

  请指出下列句中使用不当的词语:

  1.《××周报》2002年7月12日有一篇文章谈及《秋海棠》作者秦瘦欧先生:“1985年我搬迁新居,秦老前来作客时,特赠裱制精良的对联一副为补壁,那对子上写的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2.某大学一理工科出身的党委书记在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上请在座的一位教授发言时说:“彭教授,请你抛砖引玉,为大家先说几句吧。”

  3.有一篇《无酒有书贺猴年》的文章,谈的是猴年(1992年)春节拜访老作家秦瘦鸥一事。其中作者这么写道:秦老“得知我们初八前去,故早恭候在家”。

  4.××出版社《北伐战争风云录》(上卷)第6页:

  李鸿章心领神会,道:“我知道老师现在的处境,您效忠皇上,爱民爱兵,但也难免遭到小人的猜疑。”

  曾国藩捋着稀零零的胡须,哈哈一笑道:“门生多虑了,我肝胆相照,为国为民,决无二心,只是希望你赴皖牢记朝廷的恩典,担负起责任。”

  5.某报1996年3月8日《敢遣春温上笔端》:

  评委会的成立得到了国内高水平科学家的鼎力支持。吴阶平、唐敖庆、卢良恕、杨乐、何祚庥、高景德等专家纷纷颔首允诺,忝列其间。

  6.2002年1月5日在××工人文化宫举行×××的“百竹展”,×××先生在《自序》中写道:

  少小喜画,幸遇裱师赵炳奎先生介绍,蒙先师苏昧塑先生不弃,收为“入室弟子”。如是三载,为人学艺,受益一生。

  7.尽管我第一次访泰时曾光顾过……我先后两次光顾,都是自助餐。

  8.1994年4月5日,新华社发了一条新闻,报道台湾东美大学校长章孝慈清明节在他母亲章亚若桂林安葬地扫墓的消息。章孝慈是蒋经国和章亚若的儿子,因非嫡出,故从母姓,是一位学术有成就的法学教授。消息中说:

  去年,章孝慈在北京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法学研讨会后,曾到桂林祭奠先母。

  9.作为书法家,冯大彪早在孩提时代就受儒医——父亲的熏陶,四岁便替家父研墨,在父亲手把手地教点下练字。

  10.记得两年前,我曾与丽丽同室居数日,那时她也谈笑风生,但其实正处在困境之中,家父的不幸谢世,男友的不辞而别,给她打击够大了……

  11.在《张郎且莫郭郎》一文中有一句话:

  丁聪所以被称为“小丁”,大概和他的令尊被称为“老丁”有关。

  12.一学生给老师的贺卡:师恩永难忘 惠赠施老师 学生×××

  13.一商店广告牌:凡在本店购货满三百元者,本店将惠赠一份精美的礼品。

  敬谦辞误用练习答案:

  1.“补壁”本是一个谦词。书画家在向别人赠送自己的作品时,往往会用“补壁”一词以示谦,言下之意我的作品只能为你糊糊墙壁。此处作者把它用在别人身上,显然是大错特错了。

  2.这位书记先生显然是把作为谦词的“抛砖引玉”作为敬词的“发表高见”混淆了。

  3.“恭候”是一个对己示谦、对人示敬的谦词,只能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家身上,未免显得妄自尊大了。

  4.“门生”指(自己的)学生,缘起科举考试及第的人对主考官的谦称。中国人尤其是封建时代官场上的人,对于称呼是十分讲究的。如后辈常在前辈前自称“晚生”,表示对前辈的尊重;而前辈却不能称后辈为“晚生”,这是礼貌。李鸿章虽系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但曾不会以“门生”呼之。如果李自称“门生”,那是应该的,这是自谦。比如电影《甲午风云》中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李鸿章面前常自称“门生”,而称李“中堂”,就是因为丁是李的同乡,又是李的下属,故以“门生”自谓,表示“我是您的学生”。同样,李鸿章在曾国藩面前可自称“门生”,曾国藩则应以李的字或号称呼他。子黻是李鸿章的字,少荃是他的号,曾可以此称之,以示亲近。即使曾国藩实在要以老师自居,也应以“贤契”称之。

  5.“忝”字,作为谦词,有“玷辱”、“惭愧”之意,自己说自己“忝列其间”是表示谦虚,但用来说别人,则是对别人的不尊敬。

  6. 《汉语大辞典》“入室”词条下写道:语出《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邢疏:“言子路之学识深浅,譬如自外入内,得其门者,入室为深,颜渊是也;升堂次之,子路是也。”后以“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艺得到师传,造诣高深。杜甫《丹青引》诗:“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入室弟子”词条:指能得师传,学问或技艺造诣精深者。《晋书·外戚传·杨柯》:“虽受业门徒,非入室弟子,莫得亲言。”由此可见,“入室弟子”一词实为对别人的赞誉之词。表达自谦之意的类似词语是“忝列门墙”,所以正确的表达应是:“……蒙先师苏昧塑先生不弃,使我得以忝列门墙……”。

  7. “光顾”是一个敬词,系主人表示对客人的到来感到荣光,客人当然没有自称自己的“下顾”使主人感到“光彩”的道理。

  8. “先母”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母亲时所用的敬词,是自称。

  9. 10.中的“家父”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健在的父亲时所用的谦词,也是自称。这三例都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混淆了叙述者和被叙述者这两个不同的表达主体,把第三人称的叙述当成了第一人称的叙述。事实上,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是不需要也不能够使用“家父”一类的敬谦词的。

  11.“令尊”是当面称呼他人父亲时所使用的敬词,是他称性的人称敬词,应在对话中才能使用。

  12.13、这两例的“惠赠”都用错了。按社交礼仪,赠送给他人礼品,哪怕再贵重也不能自认为是对受礼一方的恩惠。出现这种错误,说明使用者还不懂得“惠赠”一词的用法。推究“惠”的本义是“恩惠”、“好处”的意思,作敬词的出发点是对己而言。因此,称别人的光临为“惠顾”或“惠临”,送给别人或相片请人家保存要写上“惠存”,而称别人的赠送则说“惠赐”、“惠赠”或 “惠贶”,称别人写来的书信为“惠音”、“惠函”、“惠书”或“惠邮”,人家的指点则是“惠示”或“惠教”,意为别人的光临、赠送、书信、指点和保存自己赠送的礼品是对自己的一种恩惠。明白这一点,便不会出现上面所举的错误了。

1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