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二学习方法 > 初二语文 >

人教版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

时间: 如英2 初二语文

  人教版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

  ①(qiān)_______就 ②秘(jué)_______

  ③海市( shèn)_______楼 ④不(xiè)_______置辩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人表中,然后改正。(4分)

  文学是一副意境高远的中国画,你尽可以凝神欣赏,白云蓝天,青山绿树,相印成趣;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你尽可以俯身倾听,鹰歌燕语,春水潺潺,感概良多;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你尽可流连忘返,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顿生暇想。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_______》)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无题》)

  ③_______,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④_______,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⑤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⑥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⑦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_______,_______,岂他人之过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⑧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_______,_______,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4.名著阅读:《水浒传》(5分)

  ①“这一天,他们走到野猪林的险恶去处,董超、薛霸便把林冲捆在树上,举起水火棍欲将林冲打死。正在这时,林中突然飞出一条禅杖,将水火棍一隔,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这段话出自《水浒传》中的哪一个情节?其中“胖大和尚”指谁?(2分)

  ②吴用等人能够劫取生辰纲,关键在一个“智”字,请联系《智取生辰纲》中相关情节说说“智”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5.下面一段话中有三处语病,请按照要求修改。(3分)

  创建文明城市不仅可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而且能够增强市民精神生活的品位。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是成功的关键。我们要树立“城市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的主人翁姿态参与到投身创建活动中去。我们要共同维护城市文明形象,形成助人为乐、扶贫帮困、和谐友善的社会风尚。

  ①文中有一句用词不当,应把“_______”改为“_______。

  ②文中有一处前后表达不一致,可以这样修改:_______。

  ③文中有一处重复累赘,应删掉“_______”

  第二部分 阅读(44分)

  (一)阅读《马说》完成6—9题。(13分)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下面哪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

  A 虽有千里之能 B 是马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斯是陋室(《陋室铭》)

  C 策之不以其道 D 故虽有名马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虽人有百手(《口技》)

  7.下面句子中哪一个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2分) ( )

  A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 用迄再火令药熔《活板》)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8.文章托物寓意,句句说马却处处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说说你从文中看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2分)

  9.后人评价韩愈的文章,喻为“韩如潮”,意思是说韩愈文章的风格如江上之潮,浪推千里,一浪高过一浪。仔细研读文章的三个段落,体会其中的感情,说说韩愈在这篇文章中的感情是如何变化,如何一浪高过一浪的?(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成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①,反为其患②。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败:坏。②患:祸害。

  10.翻译画线句子(4分)

  ①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②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二)阅读《孔乙己》选段,完成11—13小题。(9分)

  (1)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辨,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2)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1.根据第(1)段的叙述,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实际上是坐着用手“撑”来的,“撑”这个字似乎更加准确,联系语段,体会作者为何要说用手“走”来,“走”字有何深意?(2分)

  1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学作品刻画人物也经常使用“画眼法”结合下面两句话,说说分别表现了孔乙己怎样的境况?作者通过前后的对比意在表现什么?(3分)

  ①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②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13.文章结尾,“我”并未得到有关孔乙己的确切的消息,为什么还肯定地说孔乙己“的确”死了?请联系语段具体内容作出分析。(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6题(7分)

  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

  (1)曾经有这样一幅漫画:碧草如茵的原野上,远处一匹匹膘肥体健的骏马正悠闲自得地吃着草。然而就在近处,一匹瘦骨嶙峋横卧在地面上的马打破了这美好的画面。我不觉一惊;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看来,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2)当然,我承认有优越的条件确实很好,但它还必须加上自己努力才会有意义。古今中外,贫困潦倒或有失天缺陷者,凭借努力而成名成家之人,比比皆是。

  (3)古希腊的德摩斯梯尼,小时候口吃,但他苦加练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说家。法国作家大仲马出身微贱,但他毫不在乎,在贫苦中坚持写作,终成为文坛巨子。我国古代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天生反应迟钝,但他付出了常人无法想像的努力,终成博学之士。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宵达旦忘我地研究,终摘数学桂冠。够了,够了,不必再例举了——我无非是想通过这些例子证明,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努力奋斗是必不可少的。

  (4)也许有人会认为努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拥有天时地利,仔细解析一下,便会发现其中的漏洞。

  (5)其一,外界条件过于优越,人不一定就会成才,相反,也许倒会沉醉于纸醉金迷之中。譬如,十六、七岁世纪的欧洲,贵族们奢侈成风,这难道不是不会正确利用优越条件的典型吗?

  (6)其二,先天的条件优越,但后天不努力,同样会碌碌无为。宋代方仲永天资聪慧,但不知后天加以努力,最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矣”。另外,爱迪生所说的“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不也证实了这一点吗?

  (7)如果你的条件优越,那么好好利用它吧!如果你的条件太一般,那么就用努力来弥补它吧!否则,无论处于什么样的草地,你都将是匹瘦马。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5.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6.第(7)段中的“草地”和“瘦马”分别比喻什么?(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5分)

  萧萧池塘暮

  (1)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①:烟锁池塘柳。在老家,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

  青蛙呜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2)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3)“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阵春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翠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4)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5)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洌,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6)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新,洁净如初。农人依然来塘里洗澡,一天胜过一天地喊:“啊,水好凉啊!”故乡的秋天,在这一声声水凉的叫喊中,悄悄地不为人知地到来。水凉好个秋。

  (7)冬天,村人以鱼闹年,以祈年年有余。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蓄了一年的水。一群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提鱼,笑声在空旷辽远的池塘上空久久回荡。他们不怕冷,俗话说,鱼头上藏了三点火!见了冒火的鱼,还有谁怕寒冷呢?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

  (8)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子民的记忆里。而今,再寻如此池塘,也许只有在梦里吧!岁月在风里萧萧如秋木,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②。

  (9)回到家乡,池塘触目惊心:锅底塘已被人填平,在上面盖了二层楼房,粗粝的土砖和硬冷的水泥在绿树旁狰狞着;门口塘已被淤泥壅塞,深处没不了8岁小孩,跳水已是不可能了,及至深秋,不用抽放,水就只剩一线了;养鱼塘里没有鱼也没有水,长满肥美杂草,牛可以在上面行走了;莲花塘深居田地一侧,早已没有了莲花,还算清澈的残水、里,漂浮着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农药瓶,难以让目光停留半秒;青山塘已不存在,被房子取代了….

  (10)我固执地认为,故乡年年难逃的水患与池塘迟暮有关。如果每年有人清理池塘,如果池塘还鲜活劲道,雨水可以蓄积在里面,何以在地上泛滥成灾?池塘消退,洗澡成了村人的难题,干旱已是农田的家常便饭,春蛙不再,垂柳作古,水鸭隐退……

  (11)与此一起消失的还有田园牧歌,以及让人无法释怀的古典乡村。

  (12)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一代再来读这首古诗,必得花半天时间来查阅关于“池塘”的注释。“烟锁池塘柳”的残对,也许真的成了空前绝后,无人能对的绝联了。

  (13)今天已没有几个人见过池塘的真面目,不久的将来,池塘可能就只存活于词典里,在纸间寂寞地度过它荒凉的来世今生。池塘渐入迟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14)除了记忆和梦,我们还能到哪儿与池塘见上一面呢?

  【注释】:①残对:残缺的,不完整的对联。

  ②迟暮:指晚年,比喻到了尽头,多有惋惜之情。

  (陈志宏/文,有删改。)

  17.文章第(2)节中说,池塘“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请联系文章(3)~(7)节写出两件村人和池塘有关的事情。(2分)

  18.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回忆了昔日的池塘,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3分)

  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呜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19.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第(8)节在文中的作用。(2分)

  20.文章开头第(1)节和结尾处第(12)节都引用了“烟锁池塘柳”,根据上下文分析它们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21.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的标题“萧萧池塘暮”是什么意思?其中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4分)

  第三部分 作文(60分)

  22.满树的花朵,满枝的果实,最初只源于那颗小小的种子。一个人,一段事,一本书,一句话,也是一粒种子,在你的心间生根发芽,使你睿智地成长,那一颗种子,可能会影响一生。

  请以“那是颗种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43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