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二学习方法 > 初二物理 >

《声现象》期末复习要点

时间: 欣欣2 初二物理

  声学是研究媒质中声波的产生、传播、接收、性质及其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的科学。以下是有关八年级物理的声现象0知识点梳理,欢迎大家参阅!

  《声现象》期末复习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 声源:振动的发声物体。

  2. 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鞭炮爆炸、气球爆炸、雷声、笛子声等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多数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气

  4. 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声现象》期末复习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 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2. 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导的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传导。

  3. 耳聋包括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者可以利用助听器听声音,而神经性耳聋者很难再听到声音。

  4.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但声源在我们正前方、正上方、正后方时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几乎相同,双耳效应不明显。

  双耳效应的应用:立体声。

  《声现象》期末复习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符号为f,单位为Hz。

  1Hz的物理意义:物体在1s内振动1次。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频率。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超声波是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低于20Hz的声音。这两种声人都听不到。

  蝙蝠、海豚能发出超声波。海豚、猫、狗能听到超声波,狗还能听到次声波。

20427